水经注_卷六译文

查阅典籍:《水经注》——「水经注·卷六」原文

  汾水发源于矢原郡汾阳县以北的管涔山,

  《 山海经》 说:北次二经头一座山,在大河东边,头靠汾水,叫管滓之山,山上没有树木,山下多玉,汾水就发源在这里,西流注入大河。《 十三州志》 说:汾水发源于武州的燕京山,这也是管滓山的异名。这座山冈峦层沓,危岩高耸,只有蔓草,却没有树木,源泉就在南麓冒出,不过是一道涓涓细流而已。又往西南流,两岸山脉连绵,峰峦相接。刘渊的同宗侄儿刘耀曾隐避在管滓之山。夜间忽然进来两个孩子,跪着说:管滓王派我们俩来拜见赵皇帝,献上宝剑一把。于是把剑放在面前,拜了两拜然后离去。刘暇擎着蜡烛去看,剑长两尺,非常光亮;背面有铭文,刻的是:佩上神剑,可除各种邪毒。刘耀于是就佩上它,宝剑随时会变幻出五色光芒。以后刘耀就做了胡王。汾水又南流,与东温溪和西温溪汇合,这两条水都出自邻近一带的小溪,在两边涂涂地奔流。水上各种树木繁荫交错,就像一片云烟似的。二水汇入后,水流高涨起来,波浪升腾,流转泛涌。又往南流经一座城邑东边,城脚堆积了许多石块,城临汾水之滨,俗称代城。汾水往南又从两城中间流过,这两座城左右相对,坐落在汾水两边,世人称为侯莫干城,地名大概源出戎语,口头相传,因而造成音讹。汾水又往南流经汾阳县老城东边,这里地势广阔平坦,山小而高,水缓而静。《 地理志》 说:汾水发源于汾阳县的北山,往西南流。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把汾阳封给靳强,立为侯国;后来设立屯垦区,在这里积贮粮食,称为羊肠仓。山间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山径石级盘回曲折,好像羊肠一般,粮仓和山坡都因而取名。汉永平年间( 58 一75 )浚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马彪的《 后汉书• 郡国志》 :常山郡南行唐县有石臼谷,当时想引导呼沱之水,来转运常山以东的粮食;从都虑到羊肠仓,经汾水从太原运粮,以补秦晋的不足。这项工程使人民连年苦役,而转运所经的地方,共有三百八十九处险隘,以致死了无数人。后来任命邓训为渴者,来督察这项水利工程。邓训修改计划,知道工程很难建得起来,就详详细细地向肃宗作了报告。肃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停止了工程,因而使数千服役的民工得以活命。和帝时他女儿立为邓后,叔父邓陕认为这是邓训行善积德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就是这羊肠仓。汾水又往南流经秀容城东。《 魏土地记》 说:秀容有胡人迁来居住,设立秀容护军治所,东距汾水六十里。汾水南流与酸水汇合。酸水源头出自西边的少阳之山,往东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往南从山间流出,往东南流,洛阴水注入。洛阴水发源于新兴郡,西流经洛阴城北边,又往西流经盂县老城南边。《 春秋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前51 妇,把祁氏的田分成七县,作为大夫的食邑,把盂丙封为盂大夫。洛阴水又往西流经狼孟县旧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狼调。老城左右两边都是幽深的山涧,城南朝向一条大沟,俗称狼马涧。旧时截断山涧来筑城,有南门和北门,城门和老城墙还在。洛阴水又往西南流经阳曲城北边。《 魏土地记》 说:阳曲的胡人寄居在太原边界,设置了阳曲护军治所。水往西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往南流经阳曲城往西南流去。

  往东南流过晋阳县东边,晋水从县南往东流注人。

  太原郡设置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 ) ,《 尚书》 说:太原的河道也已得到整治,指的就是这里。《 春秋说题辞》 说:又高又平的土地叫太原。原是端正的意思,平坦而有规律。《 广雅》 说:大卤就是太原。《 释名》 说:土地不长草木叫卤。卤就是炉。《 殷梁传》 说:中国叫太原,夷狄地区叫太卤。《 尚书大传》 说:东部的原野很平坦。广大而且又高又平的土地叫太原,郡就照此取名。《 魏土地记》 说:城东有汾水南流,汾水东边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碑。水上从前有一座桥,青莽死于这座桥下。豫让死于桥边,那也是赵襄子脱衣的地方。汾水往西流经晋阳城南边。从前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石碑;庙宇早已塌毁,只留那块孤零零的石碑了,现在碑上的字也已剥落,再也看不出来了。

  又往南流,洞过水从东边流来注人。

  汾水继续往南流,经过梗阳县旧城东边,这里本来是榆次的梗阳乡,魏献子把梗阳赐给大夫魏戊作为食邑。京相潘说:梗阳是普国的城邑。现在太原郡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的边界上有梗阳城。汾水又南流,就是洞过水的汇流处。

  又往南流过大陵县东边,

  从前赵武灵王游大陵,梦见一位姑娘在弹琴唱歌。他很想见见那位姑娘,于是昊广就在大陵找了孟姚献给他。王莽改名为大宁。汾水在大陵县向左分支流出,积成邹泽。《 广雅》 说:从汾水分支流出的水,积聚成为汾破。这片破塘东西宽四里,南北长十余里,南端与邹县相接。《 地理志》 说:九泽在北方,是并州的沼泽地。《 吕氏春秋》 称为大陆,又叫沤演之泽,俗称邹城泊。许慎《 说文》 说:嫣水发源于西河中阳县北沙,南流注入河水。说的就是这条水。嫣水又与婴侯之水汇合。《 山海经》 说,渴决之山,婴侯之水发源于它的北麓,北流注入祀水。祀水发源于祀山,异源合流,注入婴侯之水,乱流经过中都县南边,民间又叫中都水,有侯甲水注入。侯甲水发源于祁县胡甲山,有一道长长的山岭,叫胡甲岭。刘散《 遂初赋》 说:翻过侯甲岭向前走,说的就是这道山岭。蔡岂说:侯甲也是城名,在祁县。侯甲水又往西北流过宜岁郊,穿过太谷,叫太谷水。出谷后往西北流经祁县老城南,从县城往西与邹泽相连,就是祁蔽。祁县就是《 尔雅》 所说的昭杀祁。祁县是贾萃的食邑。贾辛状貌丑陋,他的妻子不同他说话;和他一起到沼泽旁边猎难,两人都射中时才嫣然一笑。祁县也就是王莽的示县。水又往西流经京陵县旧城北面,王莽改名为致城。春秋时这是九原的地方。所以《 国语》 说:赵文子和叔向一起在九原游览,对叔向说:假如死人能够活着走出来的话,你看我该同谁一起回去呢?叔向说:该是阳子了吧?文子说:阳子在晋国行为廉直,可是却未能逃脱杀身之祸,他的智慧不值得称道。叔向说:那末是舅犯吧?文子说:舅犯一见有利可图,就不顾自己的君主,他的仁德不值得称道。我看还是同曾一起回去的好吧。曾在接受劝告的时候不忘记自己的老师,说到自身的时候,不伤朋友的感情,侍奉君主不攀附他人而进身,也不曲意逢迎而引退。旧时的墓地现在还留着。汉朝兴起后,在山下增建了陵墓,所以叫京陵。侯甲水又往西北流,从中都县老城南边流过,老城靠近水边。((春秋》 :昭公二年(前540 ) ,晋侯在中都逮捕了陈无宇。汉文帝封为代王时就建都在这里,武帝在元封四年(前107 ) ,来到中都宫,殿上有祥光出现,于是把中都的犯人还够不上死罪的都赦免了。侯甲水又西流,与婴侯之水汇合,流经邹县老城南― 这是晋大夫司马弥牟的食邑― 称为邹水,民间也叫虑水,虑、乌仔读音相近,因而字也转变了。又往西北注入邹破,最后流入汾水。又往南流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边流来注人。

  汾水又往南流,与石桐水汇合,这就是绵水。绵水发源于界休县的绵山,往北流经石桐寺西边,石桐寺实际上就是介子推祠。从前介子推不受晋文公的赏赐而出逃,隐居在绵山之上。晋文公找不到他,于是在绵划地立为介子推田。说道:留下这地方来纪念我的过失吧,同时也用以表扬好人。因此把这座山称为介山。所以袁山松《 郡国志》 说:界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王肃《 丧服要记》 说:从前鲁哀公的祖父用车载了他父亲的遗体。孔子问道:要立一棵桂树吗?哀公说:不用立。立桂树是从介子推开始的。介子推是晋国人。文公国内有难,出国到狄去避难,介子推跟他出走,因军粮吃完了,就割下自己的肉给文公吃。后来文公回国,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唱了一首歌,文公听到了方才醒悟,想到应当给他奖赏爵位和傣禄。可是介子推却逃到介山去,抱着树木被火烧死。晋国人把他安葬了,怕他的魂魄仆地而灭,所以立了一棵桂树。我父亲生在宫殿里,死在床上,哪里用得着桂树呢?我按孔夫子甚至反对用美玉陪葬,怎能向哀公询问立桂树行丧礼的事呢?王肃这些话有点近于污蔑了。石桐水又西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往西南流,从界休县老城西边流过,王莽改名为界美。城东有郭林宗和宋子浚两人的墓碑。宋冲两次受到朝廷的征召,授予司徒和有道的官职,都没有去。郭林宗是本县人,被征召为司徒,授以太尉的官职,他却借口有病推辞了。碑文说:他踏着仙人洪崖的足迹,循着高士巢父、许由的道路,展翅翱翔于远绝尘寰的天宇,超越青云而傲然独峙。享寿不长,只活到四十二岁,死于建宁二年(169 )正月丁亥日。我们这些来自各地,志同道合的人,长怀着哀痛的心情,在他的墓前刻石立碑,以族表他的崇高德行。陈留蔡伯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禅等,远道前来参加丧礼,穿的是朋友身份的丧服。以弟子身分守丧满一年的,有韩子肋、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余门生披麻带孝的上干人。蔡伯嘈对卢子干、马日禅说:我为天下人写的碑文很多,自己却感到有点惭愧;只有为郭有道写这篇碑文,可以毫无愧色。汾水右岸有左部城,靠近水边,这是刘渊在晋朝当都尉时所筑。又往南流过冠爵津,

  冠爵津是汾水上的渡口名,在界休县西南,俗称雀鼠谷。谷内数十里的小路险阻难行,河水两岸都架设了栈道,沿着岩边用石块筑成弯弯曲曲的山路,有的离水一丈,有的高约五六尺;头上有山冈遮顶,脚下临着深涧。这条栈道俗称鲁般桥,古代是通往渡口和关隘的道路,今天仍然据有险要的地势。

  又往南流人河东郡地界,又往南流过永安县西,永安县是从前的氦县,周厉王被流放于氦,就是这座城。王莽改名为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134 ) ,改称永安县。这里也是霍伯的都城。

  流过唐城东边,薛攒为《 汉书》 作注时说:唐城是尧定都的地方,东边离最十里。汾水又南流,与撬水汇合。氦水发源于东北的太岳山,《 禹贡》 称为岳阳,就是霍太山。山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为封王效力,恶来以力大而知名。周武王征伐封王,连恶来也杀了。飞廉早先为封王出使北方,回来后却不能向封王报告了,于是在霍太山设坛祭祀,打算以身殉封。他在山上看到一具石棺,上面刻着:天帝命令你老人家不要参与殷朝的作乱,特此赐你石棺安葬。他死了,于是就葬在霍太山。山上有霍山庙,十分灵验。庙旁的树林里,鸟雀都不来栖息,庭院里常有猛虎在守卫。又有灵泉可供人祭祀之用,鼓声一响,就有泉水流出,鼓声一停泉水也就干了。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山上有灵坛,坛前有一口数尺深的石井,平常都没有水,待到祈祷时,就有甘泉涌出,大家都用遍后,泉水就不流了,也是这一类。氦水又往西流经观阜以北,就是日时的百邑。原过跟从赵襄子,在王泽得到竹书,他把这件事报告了襄子。襄子斋戒了三天,亲自剖开竹子,看到里面有朱砂写的红字:我是霍太山山阳侯,是天帝的使者,三月丙戌日,我将派遣你去杀掉智氏,你也要在百邑为我立庙。襄子跪拜领受了三神的命令,于是就杀了智氏,在百邑为三神立祠,让原过去管理。人们就把这地方称为观阜。徽水又西流,从永安县老城南面流过,然后往西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往南流经霍城东边,就是旧时的霍国。从前晋献公灭了霍国,赵夙当驾车人,霍公求逃奔到齐国。当时晋国大旱,叫巫师占卜,说这是霍太山作祟的缘故。于是派赵夙去召回霍君主持祭祀,晋国重新又获得丰收。霍城就是霍公求的故居。汾水又流经赵城西南,穆王把赵城封给造父,他就是赵氏的始祖。汾水又南流,霍水注入。霍水发源于霍太山,源泉流出后积成深潭,宽七十步,深不可测。水往西南流经赵城南边,西流注入汾水。

  又往南流过杨县东边,涧水发源于东方谷远县的西山,往西南流经霍山南,又往西流经杨县老城以北,这是晋大夫僚安的食邑。应肋说:这是从前杨侯的封国。王莽改名为有年亭。水往西流入汾水。汾水是从杨城西边而不是东边流过的。《 魏土地记》 说:平阳郡的治所是杨县,郡西有汾水,往南流。

  往西南流过高梁邑西边,黑水发源于黑山,往西流过杨城南边,又往西流,与巢山水汇合。《 山海经》 说:牛首之山,劳水发源在那里,往西流注入濡水,说不定就是汾水,而濡水则是巢山之水。巢山水的源头,在东南方巢山的东谷流出,往北流经浮山东边,又往西北流与劳水汇合,往西北乱流,经过高梁城北边,西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往南流经高梁老城西边,这就是旧时的高梁之墟。《 春秋》 :嘻公二十四年(前636 ) ,秦穆公接纳了来自晋国的公子重耳,并在这里杀害了怀公。《 竹书纪年》 :晋出公十三年(前462 ) ,智伯瑶在高梁筑城。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 ,把高梁立为侯国,封恭侯哪疥于此城。

  又往南流过平阳县东边,汾水又往南流经白马城西边。魏杀白马致祭筑了此城,所以人们称为白马城。现在是平阳郡的治所。汾水又往南流经平阳县老城东边,这里从前是晋大夫赵晃的封邑。应肋说:县城在平河的北岸,尧、舜都在这里建都过。《 竹书纪年》 :晋烈公元年(前415 ) ,韩武子建都于平阳。汉昭帝把这地方封给度辽将军范明友,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香平。魏时设置平阳郡,治所就在这里。水边有尧庙,庙前有碑。《 魏土地记》 说: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以东的高地上,有一座小台,台上有尧的祠庙和石碑。永嘉三年( 309 ) ,刘渊迁都平阳,在汾水上,得到一枚白玉印,四寸见方,高二寸二分,上有龙形印纽。印上刻的是:有新宝之印,原来是王莽刻的。刘渊以为这是上天所赐,把永凤二年改为河瑞元年。汾水南流与平水汇合。平水发源于平阳县西边的壶口山。《 尚书》 说:继壶口山之后,又凿梁山及岐山。此水往东流经狐谷亭北面,春秋时,狄族入侵晋国,占领了狐厨,就指这地方。又往东流经平阳城南边,东流注入汾水。民间以为这是晋水,那是弄错了。汾水又往南流经襄陵县旧城西,这是晋大夫邯擎的食邑,所以那里有辈氏乡亭。西北有晋襄公的陵墓,该县就是以这座陵墓来命名的。王莽改名为干昌。

  又往南流过临汾县东边,天井水发源于东隆山西南,北边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就是钎瞪。《 穆天子传》 说:乙酉日,穆天子西行翻过钎瞪,往西南流到簸。这条水的源头有三道奇泉涌出,往西北流,合并成一条溪流,西经尧城以南,又往西流入汾水。

  又转弯从县南往西流,汾水又流经绛县老城北面,《 竹书纪年》 :梁武王二十五年,绛县发生地裂,西到汾水为止。汾水往西流经旎祈宫北,水上有一座老桥,横跨过汾水,共有三十根桥柱,直径五尺,高度与水面相平,这是晋平公时造的桥。木头浸在水里,所以能经久不烂。又往西流经魏正平郡南边,这里是旧时东雍州的治所。太和年间,皇都迁到洛阳,于是废州立郡。又往西流经王泽,有侩水注入。又往西流过长惰县南边。

  汾水又西流与古水汇合,古水发源于临汾县老城西边的黄阜脚下,源头的水口大如车轮,往西南流,有旧沟从旁边横通出去,往东注入汾水,现在已经枯涸无水了。又往西南流,经魏正平郡北边,又往西流经荀城东边,就是古时的荀国。《 汲郡古文》 ,晋武公灭了荀国,把那地方赏赐给大夫原氏。古水又往西南注入汾水。汾水又往西南流经长惰县老城南,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 把这里立为侯国,封给杜恬。有惰水发源于县南,往西南流入汾水。汾水又往西流经清原城北面,就是旧时的清阳亭。城北有清原,晋侯在清原检阅部队,建立三军,就在这地方。汾水又流经冀亭南,从前臼季出使,经过冀野,看见部缺在田间褥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两人相敬如宾。臼季把所见报告文公,文公就任命邵缺为大臣,又把冀这地方赐给他。京相潘说:现在河东皮氏县有冀亭,是古代冀国建都的地方。杜预《 释地》 说: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就是此亭。汾水又西流,一与华水汇合。华水发源于北山的华谷,往西南流经一座老城西边,俗称梗阳城,其实是不对的。梗阳在榆次,并不在这里。按《 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 说:侯氏是仓领的后裔,经过商、周两朝,各个支系分成不同的姓氏,有的在楚国和魏国成为著名的氏族,有的在齐国和秦国取得显要的地位;晋国大臣士劳,也是他的后代,他的食邑华阳,在现在蒲坂的北亭,就是此城。水往西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流经授山以北,山在水南约四十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边离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翟祠,山下有樱亭。《 春秋》 :宣公十五年(前594 ) ,秦桓公攻打晋国,晋侯在樱练兵,准备夺取狄族的土地,指的就是这地方。

  又往西流过皮氏县南边,汾水往西流经鄂丘北边,就是从前汉代的方泽。贾遴说:按汉代的传统,每三年须在汾阴的方泽举行祭地。泽中有个方丘,所以泽称方泽,这方丘就是鄂丘。许慎《 说文》 说:癸卜字偏旁从邑,读作癸。是河东临汾的地名,在介山以北,就是汾山,雄峙于群山之上。文颖说: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巍然耸立,周围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颖说在皮氏县东南,倒也差不多,说三十里却不对了。现在据目测,此山高约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旁有灵泉,在祈祷祭祀的日子,泉水供应源源不绝,世人也称神庙为子推祠。扬雄《 河东赋》 说:天子的车驾,缓缓前行,到处从容不迫地漫游,在介山观赏风光。他为文公而磋叹,为介子推而悲伤,在龙门称颂大禹劳苦功高。《 晋太康记》 以及《 地道记》 、《 永初记》 都说介子推出逃,隐居在这座山中,但证之于史实,却不是这里。我按介子推所隐的地方,其实是绵山。文公绕山划定范围,立为介推田,称山为介山。杜预说:介山在西河界休县。汾水又往西流,经耿乡城北边,这里是殷商的故都。帝祖乙从相迁移到这里,被河水冲毁,所以《 尚书• 叙》 说:祖乙在耿的都城被毁了。杜预说:耿,就是平阳郡皮氏县东南的耿乡。盘庚因耿在河水以北,近山临水,地方狭窄,于是从耿迁都于毫。晋献公灭耿,把这地方封给赵夙,后来赵襄子与韩、魏分割了晋国,韩康子居留在平阳,魏桓子定都于安邑,号称三晋,这就是其中之一。汉武帝巡游河东,渡过汾河,在这条水上做了一篇《 秋风辞》 。汾水又往西流经皮氏县南边。《 竹书纪年》 :魏襄王十二年(前307 ) ,秦国公孙爱领兵攻打我国,包围皮氏;翟章领兵来援救被围困的皮氏,苦于猛烈的西风。十三年(前306 ) ,给皮氏筑城。汉朝河东太守潘系,开渠引汾水来灌溉皮氏县,这条旧渠道还在,但现在已无水了。又往西流到汾阴县北边,往西注人河水。

  汾水南岸有一条长长的山冈,背倚汾水,河水从旁边流过,山冈长四五里,宽二里余,高十丈,汾水经山北西流注入河水。《 汉书》 把这条山冈称为汾阴雅。应肋说:推是丘陵一类。汾阴有个汉子叫公孙祥,能够望气,他看到宝物的精气冲天而上,就去报告武帝,于是武帝在水中获得宝鼎。武帝把宝鼎移到甘泉宫,并改年号为元鼎,就在这里。

  浍水发源于河东郡绛县东边的洽交东高山。

  浍水发源于东方的绛高山。也叫河南山,又称浍山,往西流经翼城南面。据《 诗谱》 说:晋穆侯迁都于绛,到了他孙子孝侯的时候,按照晋国旧都名,把绛改名为翼。后来献公把城向北扩展,面积增至二里见方,重又命名为绛。所以司马迁《 史记• 年表》 说:献公九年(前668 ) ,才开始为绛筑城。《 左传》 :庄公二十六年(前668 ) ,晋国士芳为绛筑城,以便把他的宫殿造得更为高大。水又往西流,与黑水汇合。黑水发源于东北方的黑水谷,往西南流经翼城北面,右边引了出自平原的北川水,南流注入黑水,然后乱流往西南注入浍水。浍水又往西南流,与诸水汇合,汇流处称为浍交。《 竹书纪年》 说:庄伯十二年,翼侯焚烧了曲沃的庄稼后退了回去。 … … 还有一条贺水,出自东边近处的平原,往西南, 到浍交注入浍水。又有高泉水,源出东南邻近的平原,往西北到浍交注入浍水。浍水又南流,紫谷水出自东方白马山的白马川。《 遁甲开山图》 说心绛山东到白马山,说的就是这座山。往西流经荧庭城南边,然后往西流出紫谷,与乾河汇合― 乾河是教水的支流。《 史记• 白起传》 说:涉水过河,占领韩国的安邑,往东直至乾河。乾河西流与田川水汇合。田川水源出东溪,往西北流,到浍交注入浍水。又有于家水,发源于家谷。《 竹书纪年》 说:庄伯据有曲沃,起兵反叛,向翼进攻。公子万前来援救,荀叔较追击他,直到于家谷。又有范壁水发源于壁下,也往西北流到翼广城。从前晋军北上攻入翼,扩大修建此城,因而叫翼广城。两水汇合后往西北流,到浍交注入洽水。浍水又往西南流,与绛水汇合,俗称白水,其实不对。绛水发源于绛山东麓,一股冷泉强劲地直冒出来,波浪滔滔地往北流去,从高约十丈的悬崖一泻而下,倾注入深壑中。青苍的崖壁像是点上了黛色,霜雪似的急流宛如下垂的白绢,望去真是壮观极了。绛水往西北流,注入浍水。应劫说:绛水发源于绛县西南,这是就旧绛城而说的。《 史记》 说:智伯率领韩、魏两国军队引水淹晋阳,城没有被淹的只有两丈余。智伯说:起初我还不知道水可以使人亡国,现在才知道了。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绛水可以淹没平阳。当时韩国建都平阳,魏国建都安邑。魏桓子用手肘碰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尖踢踢魏桓子,两人的手肘和脚尖在车上相触,智氏于是灭亡。鲁定公问道: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事吗?孔子以为差不多是可能的,我从智伯的话里就看到一个例证。但以汾水来淹安邑,也许还是可行的,以绛水来淹平阳,却不知怎么流得过去。

  往西流过绛县南,《 春秋》 :成公六年(前585 ) ,晋景公打算离开旧绛城,迁居到娜瑕去。韩献子说:旬肠瑕这地方土壤痔薄,河水又浅,不如新田,有汾水、浍水能把脏污涤荡净尽。于是就迁居到新田,也叫绛,就是绛阳,因为在绛、浍二水北边的缘故。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越骑将军华无害,立为侯国。县城南与绛山相望,前后是汾浍两水。《 古文琐语》 说: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车到浍上,看见有人驾着八匹白马而来,有一只狗,身如狸,尾如狐,跟在文公的车后。平公问师旷,师旷说:首阳山的神抵有一只狗,身如鲤,尾如狐,名叫者来。如果饮酒得福,就会招来这条神狗。他就是在这条水边碰到的。

  又往西南流过旎祁宫南,旎祁宫在新田绛县旧城西四十里,是晋平公所建。当时魏榆有一块石头竟说起话来。晋侯问师旷,师旷说:石头是不能说话的,或许有什么东西凭借着石头在说话。我听说做事情不合时,民怨沸腾,那末原来不会说话的东西也说话了。现在宫庭里的房子造得这么高大豪华,把民间的财力都耗尽了,连石头也开口说话,岂不是很自然的吗?叔向认为子野的话真是语重心长。平公的宫殿背倚汾水,前临浍水,西边是这两条河流的汇合处。《 竹书纪年》 说:晋出公五年(前470 ) ,洽水到梁就断流了,指的就是此水。

  又往西流到王泽,注人汾水。

  晋国智伯瑶进攻赵襄子,襄子逃奔到晋阳,守城自卫。原过随后来到,在这片泽地里遇见三个人,但腰带以下却看不到他们的下身。他们手里拿着一支两节的竹筒交给原过,说道:请替我们送给无恤吧。原过就在这片泽地接过竹筒,这就是所谓王泽。

  涑水发源于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蔑谷,

  黍霞谷是涑水的发源地,俗称华谷。涑水流到周阳后,与挑水汇合。挑水源出东边的清野山,世人称为清襄山。挑水往东流经大岭山下,西流出山,那地方叫含口。又西流,与涑水瓜合。晋平公有病,郑国派遣子产去探病。平公说:巫师说我的病是因为台骑作祟,可是史官也不知道台胎是什么,请问您可知道?子产说: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阔伯,小儿子叫实沈,两人互不相容,于是他就把阔伯下放到商丘,把实沈下放到大夏。台胎是实沈的儿子,能继承先人的事业,因而受到帝害的嘉奖,在汾川建都。这样看来,台验应当是汾水和挑水的神抵了。贾速说:汾、挑是两条河名。司马彪说:挑水发源于闻喜县,所以王莽时把该县改为挑亭。那末涑水大概也就是挑水的兼称了吧!往西流过周阳邑南边,

  周阳城南濒涑水,北依山地。《 竹书纪年》 :晋献公二十五年(前652 )正月,翟人攻打晋国,周有白兔在市场上跳舞一一周,就是周阳城。汉景帝把这地方封给田胜,立为侯国。涑水往西流经董泽破南边,这就是古池,东西四里,南北三里。《 春秋》 :文公六年(前621 ) ,在董打猎,指的就是这片泽地。涑水又与景水汇合。景水发源于景山北谷。《 山海经》 说:景山向南可以望见盐贩之泽,向北可以望见少泽。山上的草,以山药、秦椒居多,山北多红壤,山南多玉。郭景纯说:盐贩之泽,就是解县的盐池。《 山海经》 没有提到山上有水,但却有水,往西北流,注入涑水。又往西南流过左邑县南边,

  涑水又往西流经仲邮郭北面;又往西流经桐乡城北面。《 竹书纪年》 说:翼侯攻打曲沃,打了个大胜仗,武公请求在翼议和,到了桐才回去。《 汉书》 说: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 ,将到猴氏去巡察,到了左邑桐乡,听说打垮了南越,就把这地方称为闻喜县。涑水又西流,与沙渠水汇合,沙渠水源出东南邻近的溪流,往西北流,注入涑水。涑水又往西南流经左邑县旧城南,就是旧时的曲沃。晋武公从晋阳迁都到这里,秦时改为左邑县。《 诗经》 说:跟着你来到鹊,指的就是这地方。《 春秋传》 说:下国有宗庙的城称为国;在绛所以叫下国,也就是新城。王莽叫挑亭。涑水从城边往西流,水流湍急,滩高水浅,流得倒很轻快,所以诗人把它叫做激扬的水,说它却连一捆柴也冲不走。水边就是狐突碰到申生鬼魂的地方。《 春秋传》 说:秋天,狐突去到下国,遇见太子,太子叫他上车驾御,对他说:夷吾没有礼度,我已请帝把晋交给秦国了。狐突答道:鬼神不享异类的祭祀,请您想想办法吧。太子说:好的,请你七日后在新城西侧来见我。到了那一天,狐突前往,就在这里见到他。所以《 左传》 说:对鬼神有所请求,往往也会听从的。涑水又往西流经王官城北面,城在南原上。《 春秋左传》 :成公十三年(前578 )四月,晋侯派遣吕相与秦绝交,信中说:康公还不悔过,侵犯我国的河曲,进攻我国的涑水,又把王官的老百姓抓走,因而发生河曲之战。现在世人还把那座城称为王城。又往西南流过安邑县西边,

  安邑是禹的都城。禹娶了涂山氏的女)乙,她思念祖国,于是筑台望乡,今天安邑城的南门,那座高台的基址还在。我按《 礼》 天子诸侯台上的门,不过边角层层下降罢了,未必都像书中所载6 安邑是古时晋国的城邑,春秋时,魏绛从魏迁都到这里。从前文侯把师经的琴挂在城门上,作为对待批评的鉴戒。武侯二年(前394 ) ,又在安邑筑城,这次是扩建。秦始皇派左更、白起去夺取安邑,设置了河东郡。王莽改郡名为桃队,县名叫河东。有个项宁都,学道升天成了仙人,忽然又回到这里,河东人都称他为斥仙。汉时又有个阂仲叔,隐居于市崖之间,很少有人知道他,后来因人们知道了,又来周济他,他才离去。辣水往西南流经监盐县老城,城南有盐池,上流承接盐水。盐水发源于东南方的薄山,往西北流经巫咸山北。《 地理志》 说:山在安邑县南。《 海外西经》 说:巫咸国在女丑北边,他右手握着青蛇,左手握着赤蛇,群巫都跟着他在登葆山上上下下。《 大荒西经》 说: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这十位巫师都从这里上山下山,山上长着各种药草。郭景纯说:这里是说群巫在灵山上上下下往来采药。因为神巫在这里漫游,所以山也因而得名了。谷口岭上,还有巫咸祠。盐水又流经安邑老城南,又西流注入盐池。《 地理志》 说: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则称为篮。池长五十一里,宽七里,周围一百十六里,嗡字偏旁从盐而笔划较简,读作古。吕忱说:夙沙氏开始煮海水,提取食盐,河东盐池称为盆。现在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澄清而带紫色,深沉而不流动。水中出产石盐,全是自然形成,早上取盐,到了晚上又会再结起来,始终不会减少。但在雨后山洪暴发,积水横流的时候,池里的盐就会被冲尽。所以官民协力堵截水路,防止泛滥,于是这条水就叫盐水,也叫竭水了。《 山海经》 则称为盐贩之泽。盐泽南对层沓的山岭,凌霄的嵘岩在云间映着秀色,地底的山谷险峻幽深,两边石崖陡峻如壁,中间只留一条极狭的空隙,称为石门,道路在其间通过,名为白径,南通上阳,北到盐泽。池西又有一口池,称为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坐落在琦氏老城南面。《 春秋》 :成公六年(前585 ) ,晋国准备离开旧绛城,大夫说:旬朽、瑕二处,土地肥沃,又与盐池邻近。服虔说:土地平整有水可以灌溉叫沃。盛就是盐池。当地风俗各家分引池水灌溉原野,来浇田地中的大麻;田间的水干了,泥土中就结出盐来,这就是所谓咸磋,带有苦味。这种田叫盐田。池以盐篮为名就是由此开始的。盐池原属司盐都尉管理,他带领了一千余兵士守在这里。周穆王、汉章帝都到过安邑,参观过盐池。所以杜预说:琦氏有盐池。后来裁撤了司盐都尉,分为琦氏、安邑二县,设县来防守。

  又往南流过解县东,又往西南注人张阳池。

  涑水又往西流经椅氏县老城北面。《 春秋》 :文公七年(前620 ) ,晋国在令狐打败秦国,直打到剖首,先蔑逃往秦国,士会也跟着他走。阐胭说:令狐就是猜氏。夸U 首在琦氏以西三十里。县城朝南,面对沼泽,这里就是椅顿的故居。《 孔丛》 说:椅顿是鲁国的穷书生,他耕田但却常常饥饿,他种桑养蚕,但却常常挨冻。听说朱公很富有,就去向他请教有什么妙法可以致富。朱公告诉他说:你要想富得快,就应当养些母的家畜。于是他就去到西河,在琦氏以南大规模饲养牛羊,十年之中,获利无算,家财可与王公相比,名扬天下。因为他是在琦氏发家致富的,所以叫他琦顿。涑水又往西流经邮城。《 诗经》 说:旬卜伯给他们慰劳。这就是娜伯的故都。杜元凯《 春秋释地》 说:现在解县西北有娜城。服虔说询肠国在解县东,是娜瑕氏的废址。我按《 竹书纪年》 说:晋惠公十四年(前637 ) ,秦穆公领兵送公子重耳,包围了令狐,桑泉、臼衰都向秦军投降了。狐毛和先较抵抗秦军,来到庐柳,要求秦穆公派公子紫来与晋军谈判,于是晋军撤退,驻于邮,并订立盟约。京相潘《 春秋土地记》 说:桑泉、臼衰都在解县东南,没有提到解,可见军队没有到解。《 春秋》 的记载与《 竹书纪年》 无异,而现今解县旧城东北二十四里又有一座旧城,在琦氏旧城的西北面,乡里间俗名叫娜城。推究服虔的说法,又与民间所说相符,那末此说比杜氏文中独家之说要可靠得多了。涑水又往西南流经解县老城南面。《 春秋》 :晋惠公仗着秦国帮助回到本国,于是答应割让河水外的五座城池,直到河水以内的解梁城。说的就是此城。涑水又往西南流经瑕城,这是从前晋大夫詹嘉的食邑。《 春秋》 :嘻公三十年(前630 ) ,秦、晋包围了郑,郑伯派遣烛之武对秦穆公说:晋国答应把焦瑕二城给您,早上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这里筑城防你了。京相播说:现在河东解县西南有座旧瑕城。涑水又往西南流经张阳城东边。《 竹书纪年》 :齐军追赶郑国太子齿,太子逃奔到张城南郑。张城就是《 汉书》 中所说的东张。汉高祖二年(前205 ) ,曹参代理左垂相,分兵与韩信向东进攻,当时魏将孙邀驻军于东张,被打得大败。苏林说:东张属河东,说的就是此城。涑水又往西南与破塘相通。破塘分成两个部分,城朝南面对两个破塘,左右两边都是沼泽。东边的破塘人们称为晋兴泽,东西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朝盐道山。西边是极高的石壁,东边是极深的播溪,方岭挡住浮云,奇峰高接彩霞,峰峦以独特的风姿高高耸起,超越周围群山之上。峰岭上翠柏成荫,清泉从顶上飞泻而下。郭景纯说:这山泉就是世人所谓鸯浆,泉水发源于山上,从地下潜流到山下。山顶方而且平,长着各种优质的药草‘《 神农本草》 说:那地方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苑之类。所以僧人道士,苦修隐逸的人去那里游览的往来不绝。山路从北边高峰上通出,萦纤回绕于悬崖绝壁之间,往来行人都要攀援着藤萝和葛蔓才能登峰或下谷。东边险处,用木材连接起来架设天梯栈道,人们上下要爬过上百道的梯桥。今天山上岩边还留着当时为固定这些梯桥而斧凿过的痕迹,因此又称为百梯山。水从山间北流了五里后,潜入地下,据说与沼泽有暗流相通,不知是否如此。西边的破塘就是张泽,西北与蒲坂相距十五里。破塘东西长二十里,南北宽约四五里,冬夏都有积水,不过也时常有满有浅,有涨有落。文水发源于大陵县西山文谷,往东流到县城,转向南边,流到平陶县东北,往东注人汾水。

  文水经过大陵县老城西边往南流,有泌水注入。大陵县西南山下,有一家姓武的人家凿井汲水,井凿得极深,后来有一天忽然井中冒出一道泉水,在平地流溢成河,往东南注入文水。文水又往南流经平陶县老城东面,转向西边流过城内,然后南流出城。王莽改名为多攘。文水又往南流经县城右边,在隐泉口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渴泉山顶上,民间相传,无论久晴久雨,人们都要上山朝拜祈祷,山也因而得名,不知是否如此。山上石崖极其险峻,陡如墙壁,上接青天,半腰有一个石洞,离地约五十余丈,岩上层层点缀着苍松,洞外生长着成行的翠柏。只在西边一处可以沿着石级上登,顶上有一片平地,面积约十来顷,有个名叫光的僧人建造了两座寺院。一道泉水在二寺间流出,在岩石上往东流泻到山下,又东流,水道隐没而不长流,所以有隐泉之称。每逢雨水丰沛的季节,水流就通入文水。文水又往南流经兹氏县老城东,就到文湖。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人称为西湖,在县城正东十里。湖的西边临湖又有一座城池,称为储城。水流汇聚成泽叫都,也叫储,储城就是以水命名的。文湖又东经中阳县老城以东。按《 晋书• 地道记》 、《 太康地记》 ,西河有中阳城,是个旧县城。文水又往东南流,与胜水汇合。胜水发源于西边的狐岐之山,往东流经六壁城南面。从前魏朝曾在城下造了六道壁垒,以防离石的各族胡人,因而成为大镇。太和年间(477 一499 )撤去镇的建制,仍设西河郡。胜水又东流,与阳泉水汇合。阳泉水发源于西山的阳溪,往东流经六壁城以北,又往东南流,注入胜水。胜水又往东流经中阳旧城南,又东流与文水汇合。文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汾水。

  原公水发源于兹氏县西面的羊头山,往东流过县城北边,兹氏县原是秦时设置,汉高帝把这里改封给沂阳佚夏侯婴,立为侯国;王莽时叫兹同。魏黄初二年(221 ) ,从太原划地重新设置西河郡。晋时把陈王司马斌迁封于西河。旧县城有西河缪王司马子政庙。碑文说:西河过去地处山林之中,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魏朝兴起后,重新划分疆界,把太原郡分为四县,作为封国都城,郡的领域就一边靠山一边邻接边塞了。陈王于咸宁三年更改封爵与封地,次年十二月死于封国内。他的臣属太农阎崇、离石县令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刻石立碑,叙述他的功勋和恩德。此碑北面的祠庙废址如今还在。又往东流注人汾水。

  原公水注入文湖,并不流到汾水。

  洞过水发源于沾县北山,

  洞过水西流,与南溪水汇合。南溪水发源于南山,往西北流,注入洞过水。洞过水又往西北流,黑水西流出山,三个源头相汇合,归并为一条溪流,先往东流,然后折向南边,流经受阳县老城东面。按《 晋太康地记》 ,乐平郡有受阳县,卢湛《 征艰赋》 说:经过受阳时系马小憩。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洞过水。洞过水又西流,有蒲水发源于南边的蒲谷,北流注入。洞过水又西流,与原过水汇合,这条水的源头就在北边近处。水西山上,有原过祠,原过怀仁义之道,协助神灵,接受天使所授的竹书,他为主上而忧思,忠忱流芳于后世;祠庙屋宇虽已废毁,但树丛还长得很茂盛,所以水也以原过取名了。水往南流,注人洞过水。

  往西流过榆次县南边,又往西流到晋阳县南边,

  榆次县就是旧时的涂水乡,原是晋大夫智徐吾的食邑。《 春秋》 :昭公八年(前534 ) ,晋侯建了旎祁之宫,在晋国魏榆地方有一块石头竟说起话来。服虔说:魏是晋国的城;榆是乡里名。《 汉书》 称为榆次;《 十三州志》 说是涂阳县;王莽则叫太原亭。县城南面水边有凿台、韩、魏就在台下杀了智伯瑶,把他剖腹断肠砍头,还砸烂他的下巴。水又往西南流经武灌城西北面。卢湛的《 征艰赋》 说:经过武馆的旧城,询问路途的远近。洞过水又往西南流,就到淳湖,称为洞过泽。涂水在泽南注入。涂水发源于阳邑东北大嫌山的涂谷,往西南流经萝蘑亭南面,与蒋谷水汇合。蒋谷水发源于县城东南的蒋溪。《 魏土地记》 说: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有蒋谷大道通到山里,翻过轩车岭,通向武乡。水从蒋溪往西北流,往西流经箕城北面。《 春秋》 :嘻公三十三年(前627 ) ,晋人在箕打败了狄人。杜预《 释地》 说:箕城在阳邑南,北岸就是阳邑县老城。《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九年(前361 ) ,把榆次和阳邑给予赵国。阳邑就是王莽的繁攘。蒋溪又西流,与涂水汇合,往西」匕乱流注入洞过泽。

  西流注人汾水,从晋水下口流出去。

  刘棍当并州太守时,刘暇领兵去攻打他,会战于洞过,就是此水。

  晋水发源于晋阳县西边的悬瓮山,晋阳县就是旧时的唐国。《 春秋左传》 说:唐叔还没有出生时,他母亲邑姜梦见天帝对她说:我把你的儿子取名为虞,将把唐交给他,那地方属于参星的分野。降生以后,就把他取名为虞。《 吕氏春秋》 说:叔虞和成王住在一起,成王拿桐叶作硅,交给他说:我用这东西来封你。虞告诉了周公,周公问道:天子封了虞吗?成王说:我是闹着玩呢。周公说:天子说话是不能闹着玩的!当时唐已灭国,于是就把虞封在唐。县里有晋水,后来就改名为晋。所以子夏给《 诗经》 作序,说这是晋的地方,但却把它称为唐。谦逊守礼,有尧的遗风。《 晋书• 地道记》 和《 十三州志》 都说晋水发源于龙山,又名结细山,在晋阳县西北,其实不是。《 山海经》 说:悬瓮之山,是晋水的发源地,今天在晋阳县西南。从前智伯堵截晋水来淹晋阳,后人沿着那条水上溯,就循着遗迹,开渠凿水成为沼泽,沼泽西边依山近水,有唐叔虞祠。水边有凉堂,在水上凌空高架起木桥,两边杂树的繁荫交接在一起,连阳光也看不到。逢有浪荡亲昵的朋友,离乡别井出来求仕的人,都要结伴同游,寻找到桥上来相偕游乐,相互慰藉。在晋水上,这要算是最佳胜之处了。

  又往东流过县南,又往东流,注人汾水。

  沼泽的水分成两支,北边的一支就是智氏的旧渠。从前在战国时,赵襄子守在晋阳,智氏堵截山水来淹晋阳城,城墙只有两三丈没有淹水。他与韩、魏两国诸侯在这里观望兴叹,智氏因而灭亡。这条渠道乘高而下,往东北注入晋阳城,以供灌溉之用。汉末赤眉之乱时,郡中属吏刘茂背了太守孙福躲藏在城门西边下面的洞穴中,当夜逃往盂县,就是这地方。北渠往东南流出城外,注入汾水。南边一支在石塘下面潜流,经旧溪往东南注出,从晋阳城南边流过。因为城在晋水的北面,所以称为晋阳。《 春秋经》 载,晋荀吴领兵在大卤打败狄人。杜预说:大卤就是晋阳城,是晋的旧都。《 春秋》 :定公十三年(前497 ) ,赵鞍据有晋阳,举兵反叛,以后就成立赵国。水又往东南流入汾水。

  湛水发源于河内郡软县西北的山间,湛水发源于积县南原的湛溪,俗称堪水。两字读音和字形都很相近,因而写法和读法也慢慢变了,正像把“己亥”误作“三永”一样。湛水从溪中流出后,就往南奔去。

  往东流过县北,又往东流过波县以北,湛水往南流经向城东面,往南流注。

  又往东流过毋辟邑南边,推原《 水经》 所注,这是溪川经过的地方,并非湛水所流的路线,《 水经》 搞错了。湛水从向城往东南流经湛城东面,当时人们称为堪城,也有人叫瞩城;溪则叫瞩涧。限城在东,说这座城是瞩城,这就错了。《 后汉书• 郡国志》 说:河阳县有湛城,就指此城。又往东南流到平县的东北边,南流注人河水。

  湛水又往东南流经邓县,南流注入河水,所以河上的渡头有邓津这个地名。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蒙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联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径一城东。凭墉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代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径汾阳县故城东,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隥萦行,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案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资承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羊肠即此仓也。又南径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径洛阴城北,又西径盂县故城南。《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盂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径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径阳曲城北。《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径阳曲城西南注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罏也。《谷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太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土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径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词,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过水从东来注之。汾水又南径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即洞过水会者也。

  又南过大陵县东,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十余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渭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阳县北沙,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注于婴侯之水,乱流径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岭,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径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径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余祁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王莽之示县也。又西径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并植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径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径邬县故城南,晋大夫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径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国志》曰:界休县有介山、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霣于地,故作桂树为。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璠玙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汾水又西南径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征士郭林宗、宋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征,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建宁二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痛,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磾等,远来奔丧,持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余门人著锡衰者千数。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磾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惟郭有道,无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所筑也。

  又南过冠爵津,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历唐城东,薛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多力见知。周武王伐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焉。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径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径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甫径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又径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径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径霍山南,又西径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径杨城西,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黑水出黑山,西径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干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北径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径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汾水又南径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汾水又南径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汾水又南径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水南与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冶梁及岐也。其水东径狐谷亭北,春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径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干昌矣。

  又南过临汾县东,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鈃隥也。《穆天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鈃隥,西南至盬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西径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屈从县南西流,汾水又径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武王二十五年,绛中地,西绝于汾。汾水西径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径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径王泽,浍水入焉。

  又西过长修县南,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径魏正平郡北,又西径荀城东。古荀国也。《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径长修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水出县甫,而西南流入汾。汾水又西径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三军处也。汾水又径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邵缺耨,其妻饁之,相敬如宾,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径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榆次不在此。案《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斯,其胄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径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又西过皮氏县南,汾水西径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鄈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扬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案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汾水又西径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为河所毁,故《书》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盘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迁毫。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后襄子与韩、魏分晋,韩康子居平阳,魏桓子都安邑,号为三晋,此其一也。汉武帝行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于斯水之上。汾水又西径皮氏县南。《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爱率师伐我,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疾西风。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汉河东太守潘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今无水也。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应劭曰:脽,丘类也。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宝物之精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获宝鼎焉。迁于甘泉宫,改其年曰元鼎,即此处。

  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浍水东出绛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浍山。西径翼城南。案《诗谱》言:晋穆侯迁都于绛,暨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后献公北广其城,方二里,又命之为绛。故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都。《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晋士城绛以深其宫是也。其水又西南合黑水,水导源东北黑水谷,西南流径翼城北,右引北川水,水出平川,南流注之,乱流西南入浍水。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竹书纪年》曰:庄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作为文公也。又有贺水,东出近川,西南至浍交入浍。又有高泉水,出东南近川,西北趣浍交注浍。又南,紫谷水东出白马山白马川。《遁甲开山图》曰:绛山东距白马山。谓是山也。西径荧庭城南,而西出紫谷,与乾河合,即教水之枝川也。《史记。白起传》称涉河取韩安邑,东至乾河是也。其水西与田川水合,水出东溪,西北至浍交入浍。又有于家水出于家谷。《竹书纪年》曰: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有范壁水出于壁下,并西北流,至翼广城。昔晋军北入,翼广筑之,因即其姓以名之。二水合而西北流,至浍交入浍。浍水又西南与绛水合,俗谓之白水,非也。水出绛山东,寒泉奋涌,扬波北注,悬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若点黛,素湍如委练,望之极为奇观矣。其水西北流注于浍。应劭曰:绛水出绛县西南,盖以故绛为言也。《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水灌晋阳,不没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安邑,绛水可以浸平阳。时韩居平阳,魏都安邑,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时足接于车上,而智氏以亡。鲁定公问:一言可以丧邦,有诸?孔子以为几乎,余睹智氏之谈矣,汾水灌安邑,或亦有之;绛水灌平阳,未识所由也。

  西过其县南,《春秋》成公六年,晋景公谋去故绛,欲居郇瑕。韩献子曰:土薄水浅,不如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遂居新田,又谓之绛,即绛阳也,盖在绛、浍之阳。汉高帝六年,封越骑将军华无害为侯国。县南对绛山,面背二水。《古文琐语》曰: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至于浍上,见乘白骖八驷以来,有大狸身而狐尾,随平公之车,公问师旷,对首阳之神,有大狸身狐尾,其名曰者,饮酒得福,则徼之,盖于是水之上也。

  又西南过虒祁宫南,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晋平公之所构也。时有石言于魏榆,晋侯以问师旷,旷曰:石不能言,或凭焉。臣闻之,作事不时,怨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言也。今宫室崇侈,民力雕尽,石言不亦宜乎!叔向以为子野之言,君子矣。其宫也,背汾面侩,西则两川之交会也。《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浍绝于梁。即是水也。

  又西至王泽,注于汾水。

  晋智伯瑶攻赵襄子,襄子奔保晋阳,原过后至,遇三人于此泽,自带以下不见,持竹二节与原过,曰,为我遗无恤。原过受之于是泽,所谓王泽也。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其水东径大岭下,西流出谓之唅口。又西合涑水。郑使子产问晋平公疾,平公曰:卜云台骀为祟。史官莫知,敢问。子产曰: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沈,不能相容。帝迁阏伯于商丘,迁实沈于大夏。台骀,实沈之后,能业其官,帝用嘉之,国于汾川。由是观之,台骀,汾、洮之神也。贾逵曰:汾、洮,二水名。司马彪曰:洮水出闻喜县。故王莽以县为洮亭也。然则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称乎?

  西过周阳邑南,其城南临涑水,北倚山原。《竹书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即是邑也。汉景帝以封田胜为侯国。涑水西径董泽陂南,即古池,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即斯泽也。涑水又与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山海经》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草多藷、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郭景纯曰:盐贩之泽即解县盐池也。案《经》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于涑水也。

  又西南过左邑县南,涑水又西径仲邮北,又西径桐乡城北。《竹水纪年》曰: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乃返者也。《汉书》曰: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者也。涑水又西与沙渠水合,水出东南近川,西北流注于涑水。涑水又西南径左邑县故城南,故曲沃也。晋武公自晋阳徙此,秦改为左邑县,《诗》所谓从子于鹄者也。《春秋传》曰:下国有宗庙,谓之国。在绛曰下国矣,即新城也。王莽之洮亭也。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浚,轻津无缓,故诗人以为激扬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水侧,即狐突遇申生处也。《春秋传》曰: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曰:夷吾无札,吾请帝以畀秦,对曰:神不歆非类,君其图之,君曰诺,请七日见我于新城西偏。及期而往,见于此处。故《传》曰:鬼神所凭,有时而信矣。涑水又西径王官城北,城在南原上。《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四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战是矣。今世人犹谓其城曰王城也。

  又西南过安邑县西。

  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余案《礼》,天子诸侯,台门隅阿相降而已,未必一如《书》传也。故晋邑矣,春秋时,魏绛自魏徙此。昔文侯悬师经之琴于其门,以为言戒也。武侯二年,又城安邑,盖增广之。秦始皇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东郡。王莽更名洮队,县曰河东也。有项宁都,学道升仙,忽复还此,河东号曰斥仙。汉世又有闵仲叔,隐遁市邑,罕有知者,后以识瞻而去。涑水西南径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他,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径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郭景纯曰:言群巫上下灵山,采药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其水又径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盬。长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夙沙初作煮海盐,河东盐池谓之盬。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谓之盐水,亦谓之为堨水。《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地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泽。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池也。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千余人守之。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

  涑水又西径猗氏县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蔑奔秦,士会从之。阚駰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县南对泽,即猗顿之故居也。《孔丛》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也。涑水又西径郇城,《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余按《竹书纪年》云:晋惠公十有四年,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挚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桑泉、臼衰并在解东南,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乡俗名之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文孤证矣。涑水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春秋》,晋惠公因秦返国,许秦以河外五城,内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径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郑伯使烛之武谓秦穆公曰: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者也。京相璠曰: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涑水又西南径张阳城东。《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者也。《汉书》之所谓东张矣。高祖二年,曹参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孙遬军东张,大破之。苏林曰:属河东,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盐道山。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郭景纯云:世所谓鸯浆也。发于上而潜于下矣。厥顶方平,有良药。《神农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缁服思元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路出北,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寻葛降深,于东则连木,乃陟百梯方降岩侧,縻锁之迹,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北流五里而伏,云潜通泽渚,所未详也。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干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文水径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东南注文水。文水又南径平陶县之故城东,西径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文水又南径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爱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矣。雨泽丰谢,则通入文水。文水又南径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湖,在县直东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潴城。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盖即水以名城也。文湖又东径中阳县故城东。案《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有中阳城,旧县也。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西出狐岐之山,东径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径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径中阳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县,故秦置也,汉高帝更封沂阳侯婴为侯国,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太原,复置西河郡。晋徙封陈王斌于西河,故县有西河缪王司马子政庙。碑文云: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兴,更开疆宇,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邑,其郡带山侧塞矣。王以咸宁三年,改命爵上,明年十二月丧国。臣大农阎崇、离石令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勋德。碑北庙基尚存也。又东入于汾。

  水注文湖,不至汾也。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其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过水,洞过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径受阳县故城东。案《晋太康地记》,乐平郡有受阳县,卢谌《征艰赋》所谓历受阳而总辔者也。其水又西南入洞过水。洞过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洞过水又西与原过水合,近北便水源也。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过水也。

  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箎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颈招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径武灌城西北。卢谌《征艰赋》曰:径武馆之故郛,问厥途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泽南,途水注之,水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径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水出县东南蒋溪。《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南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径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也。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

  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曜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过,即是水也。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圭,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王曰:余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又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沼水分为二派,北读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于此,故智氏用亡。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溉。汉未赤眉之难,郡椽刘茂负太守孙福匿于城门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处也。东南出城流,注于汾水也。其南渎于石塘之下伏流,径旧溪东南出,径晋阳城南,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经》书晋苟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为晋之旧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其水又东南流入于汾。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湛水出轵县南原湛溪,俗谓之堪水也。是盖声形尽邻,故字读俱变,同于三豕之误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北,湛水南径向城东而南注。

  又东过毋辟邑南,原《经》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间关也,是乃《经》之误证耳。湛水自向城东南径湛城东。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溪曰隰涧。隔城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河阳县有湛城是也。

  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南入于河。

  湛水又东南径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诗词赏析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hi.hzsp.cn/wenzhang/15979.html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