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耀章:"后新民主主义社会"

作者:乔耀章发布日期:2015-04-23

「乔耀章:"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正文

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掌握群众

一种理论能否说服人,能否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就看这种理论是否彻底,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尤其是作为一种伟大旗帜的理论,就更应当如此。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彻底的理论,因为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能够说服人,进而能够掌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其具有的彻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其丰富的思想理论来源,有其历史根据。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两书中所指出的:任何一种新的学说,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有三个: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或历史时期,各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它们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观察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所要实现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基础,是前提,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当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绝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相割裂和对立起来。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不只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有关思想)等。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有其现实的根据。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时只是一个"应对性概念"。后经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其报告的题目分别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建设实践,尤其是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赋予了新的、深刻的内涵。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上升为"理论性概念",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创新理论都包括进去,比较简洁地表明了党的总体性指导思想。这个总体性指导思想,有三个组成部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其未来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表述细节方面。如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奋斗目标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次,表现在理念方面。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同样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看,如果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坚持不发展,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如果对邓小平理论不坚持不发展,就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如果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坚持不发展,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继续向前延伸,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也不可能终结对时代、对社会、对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理性认识,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新的理论创新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就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它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理论体系,不仅邓小平理论要坚持要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坚持要发展,即便是当今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也仍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是有其理论的彻底性品格所决定的。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最新成果,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想和理论日臻成熟,其标志之一,就是把解放思想置于优先地位。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胡锦涛总书记的"6.25"重要讲话,其中"四个坚定不移"的第一个坚定不移就是解放思想,并把它看作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还应指出的是,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解放思想有不同的要求,创立邓小平理论时期的解放思想不同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期的解放思想。当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过程中的解放思想,理所应当有新的要求与内容,要有针对性。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提出认识事物的新理念,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探索突破旧体制约束的有效路径,所以,解放思想的过程必然要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发生冲突,必然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因而,解放思想决不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夏禹龙研究员认为,这次的解放思想跟邓小平时代的解放思想不大一样。邓小平时代所倡导的解放思想,主要是讲要实践、要创新,但理论上不争论。而现在所要坚持的解放思想,既要有实践创新,还要有理论创新。他认为,目前不争论的时代过去了,因为过去的改革在理论上不争论,主要为争取时间,而现在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综合改革,如果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就要乱套,而且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之后,社会分化为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们有不同的利益需求,这必然要反映到理论上来,客观上不争论也不可能。在指出当前理论界争论存在的三种倾向以后,他认为,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加强争论中的建设性,争取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即争论要做到不同而和,能够在某些核心的价值理念上求得多数人的共识。

社会主义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核心概念。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可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其实,社会主义是一个多义词,世界上关于社会主义有林林总总的定义描述。从字面上看,"社会主义"一词是由"社会"和"主义"构成的专用名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形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它由社会的生产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构成总体社会系统,发挥着总体社会功能。社会因人而产生,人因社会而存在。社会的真谛在于人的类本性。作为社会的人无时无处不生活在"主义丛林"之中。"主义"本指对自然、社会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一种系统理论和主张。这种"主义"和"社会"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主义",就是指人们对社会所持有的系统的思想理论和主张。这种思想理论和主张既可以是泛指的(如原始社会的社会主义、奴隶社会的社会主义、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是特指的,即相对于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亦即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当然,由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这种思想理论和主张是很难系统化的,最多也只能是相对的系统性,即使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早期,这种系统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字面阐释的"社会主义"其直接对立(应)面概念不应当是"资本主义",而是"个人主义",社会主义不应当排斥个人主义,而应当是适度个人主义的和谐。只有当个人主义极端化、绝对化到不恰当的程度才可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或代名词。这种"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为"本位主义",其价值导向、信仰和理想是追求公共、公平、公正、正义,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主义",由于社会与人的本质关系,就可以转化为以人为"本位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为本位主义",也就是"人本位主义"。因此,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代名词。可见,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具有理论彻底性的战略思想,就在于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人。

一般还可以将社会主义的具体含义分为作为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作为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体制和制度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说,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说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社会主义理论,便没有社会主义实践,因此,社会主义理论是极其重要的。在人类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曾经历了漫长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恩格斯指出,由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即科学社会主义,亦即马克思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由于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在揭示人类如何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所以,科学社会主义赢得了马克思主义同义语的殊荣。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论证的社会主义可以指导世界各国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成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各国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一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指导,或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就会重新陷入空想,就会遭到挫折或失败。而一个国家或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挫败,只能证明是这个或这些具体社会主义模式的挫败,而决不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人类历史实践将证明,历史隧道的尽头是社会主义。当今世界,有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世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多年前,我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做出过阐述,今天继续学习,有了很多新的体会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多种社会主义模式中的一种。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指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