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强:电影《落叶归根》的草根仗义」正文
电影《落叶归根》数年前和另一大片《满城全是黄金甲》同时登上院线,也同时落幕。
《落》是小制作,投资应该是《黄》的十分之一。
当然《黄》的宣传声势及大牌明星的加盟及大导演的制作,是大气场。《落》只是旋起了一股小磁场。
近期在家把《落》剧又看了一遍,仍是觉得挺好。
在作为大片的《黄》已经销声匿迹的状况下,我记住了一部小制作电影《落叶归根》,同时也关注了一下网络上的声音,多数文字是颂扬《落》的,更有多数文字是在骂《黄》,这才是正常的社会各个层面的让人万分庆幸的反馈。
观众看的是好故事,是《落叶归根》这样的故事,是离我们生活近的故事,是故事中的人物是否引起观众的感悟,是故事的细节能否引起观众的心灵共振,而不是其他。更不是狂轰滥炸式的宣传炒作。
当然,网络上的声音也有些杂乱。对《落》剧也有一些骂声,甚至说到了这是一部白痴猛片。我觉得很正常。现在无论什么片子,或者是无论什么事情,放上网络或者刊登出来发表,全有正反两边骂成一团。或者是多方位的声音乱成一团。这也对。这比万马齐喑的局面好一百倍甚至一万倍。
当什么声音全能发出来的时候,才正常。如我们的电视上一不小心就把某个国家和地区的国会议会骂架打架的新闻播出,这样的“高明”举措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那时候我们还在窃笑怎么这样啊?当我们的干部们组团去别的国家参观也找个由头去旅游,归来得做一番解说,给没出过国的干部们有一场讲座,便是嘲笑和蔑视外国的政治……
到了二十年前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样的嘲笑少了。正视的声音出现。
于是国人们才知道这样的政治会议能够骂架打架才是好事,怕的是一个声音一片举手一场鼓掌一场盛宴,之后一切照样。
《满城全是黄金甲》的故事据说源自于一部经典话剧,话剧的年代是民国。现在改编或者是取材于话剧故事的剧本一下扯到了古代宫廷。把故事推向了更远。那是权欲性欲恶欲的一次华丽张扬。当电影人在谈论各类主义各类派别各类类型的时候,大导演也发蒙。在发蒙中就不管什么主义了,只要权钱和欲望。我不知道这部大片是哪个主义哪个派别,只知道她不是一部好电影。她是一部看了十分钟就想睡的大片。
电影的古装大片类型早就让观众腻歪了。
但是从艺术类型上说开去,无论什么年代、什么朝代的故事,你只要透出一种追求、一种思想或者是藏得极深的意念,在娱乐中闪烁点儿你的追求和担当,就是一部好电影。
好电影不一定有好票房,这是悖论?!但在我们国情下,又是硬道理?!
《黄》剧有了接近三个亿的票房;《落》剧的票房是未知数。前者赚了,后者一定赔了。只要发行方和制作方对此闪烁其词,说法不一,那就是情况不妙。对此我感觉挺悲哀。
为《落》剧的惨赔悲哀。
《落叶归根》的故事取自于今天。人物全是草根平民。电影离你我他全极近,这样的故事几乎就在这些平民百姓身边。且分分钟钟在生活中发生。
我看了几遍这样的电影,她是好电影主义的一次张扬。
导演和编剧也是张扬。张扬是一位总拿国内大奖也屡获国际奖的导演,他拍电影不多但全是精品。
《落叶归根》这部电影的故事内核太牛――两个民工,喝酒的时候有个承诺,谁要是先死了,把对方的尸体得背回老家埋葬。
于是,一个民工(赵本山饰演)是东北的,他在开场就得送这个死去的工友回四川老家,把工友的尸体千里迢迢地弄回老家埋了。
故事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场。观众能够想象,这一路上得经历多少艰难及生死坎坷?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文学性是成功的。塑造的人物是可爱的。这一群小人物在电影中应该称作是伟大甚至是不朽的,是艺术形象上的不可磨灭,是一群小人物的极致雕塑作品。在这部电影中呈现给观众的是朴实及草根的精神升华。只有两个字来形容全剧的人物,个个仗义。(除了那个开黑店把男主角痛宰一把的小老板之外)。
我的理解是这部电影张扬了一种思想,或者是一种文化,这种思想和文化是仗义精神。
而仗义成了今天社会的稀缺精神!当今全社会人人为权钱而生存,拜金盛行,拜官流行,物欲横流,权势薰心。当官场商场职场和社会的磁场成了一个“权钱”的博弈大局下,仗义这两个字在民间社会有着更大的互补局面。
官场商场职场及社会的磁场是不讲仗义的,仗义这种文化死了,她成了古典精神?成了社会主流文化所抛弃的精神?
否。在民间社会,当底层的人们一无所有的时候,仗义这种文化在民间活了,她成了民间社会的主流精神,成了今天民间社会的最主要的价值观和语境,成了一种生存方式。她更成了对主流社会的一种补偿互动,或者是蔑视。仗义――她是民间社会的巨大心灵财富。
国人早已经生存在了两种尖锐对立的精神世界或者是多种相互纠结的精神世界。一种是意识形态主导的虚假和整个精神世界的崩溃及冷漠;一种是底层世界的物质匮乏但却在精神上真诚也在心灵间相互慰藉及温馨。
生活在主流精神世界的绝大数人,心灵空虚和焦虑成了主导,在官场商场职场及社会层面的拼搏,谁讲真诚谁成了傻叉,当今全方位的状态是两面三刀,人模狗样,人和人之间成了权钱关系,成了他人即地狱;生活在民间精神世界的绝大数人,却在自找乐呵,心灵实在,就是绝望中也要兑现一句承诺,咱就是搭上一条命,也得把兄弟的事办了――这是仗义的外延,也是民间社会的精神传承。
《落叶归根》的故事就是讲述的这种仗义精神。东北和四川的民工,在一个两人全是陌生的环境下生存,他们跑到了广东打工,成了患难知己。这只是故事的前史,在开场时让赵本山几句话就交代清楚了。他这位东北工友背着一具川籍工友的尸体,走向了一个他全然陌生但在他的内心是熟悉的路途。
故事是通过一系列平民人物达到了全剧的一个一个高潮。
这是悲情故事。但却用了一段段夸张但又合乎情理的喜剧小品方式来讲述和演绎,故事的每一次起伏,让人想笑,你忍不住地要笑,甚至是大笑,但笑了之后却意外发现你的眼角有泪水,泪水也忍不住地流……把一段段喜剧小品串起来,她是一个悲情故事。
在全剧结尾的时候,我忍不住地还是流泪,赵本山这个民工几生几死的把工友运回了老家,老家成了一片废墟,家人给这个远走他乡挣钱但却是挣不到钱的父亲在一个破门上留了话,是家乡全要被淹了,他们全家移民了,这个死去的工友的“根”即将成为一片汪洋,他的最终念想也没有实现,他在全剧中就是一个落魄飘流的野鬼,到了结束还是这样的一个野鬼,他的家园早已是满目疮痍,一眼望去,这里是断壁残颓,荒无人烟了……
在故事进展中,这个尸体死后还是被老板骗了,他的那五千块钱抚恤金竟然全是假钱,这个野鬼外出挣钱始终没挣上钱,死后他留给家人们的钱也是假的,这样的细节把一个民工的命运坎坷揭示到了血淋淋的惨境。这一笔有些毒,但编导和演员在创作及诠释这个细节时极为圆润,不经意。这一笔更有些狠,但深刻,是厚重中的深刻。
郭德纲饰演的劫匪,仗义。这段戏分明是一段发生在生活中(当然也是故事中)的喜剧小品,让人大笑不已。但是这个劫匪头目最后的一句话,观众陡地不笑了,郭德纲这个劫匪头目,让手下把劫来的钱全给了赵本山,轻声分附弟兄们,收工了。劫匪心中也有仗义这两个字。你得思考。在中国的江湖社会中,朝夕相处的平民百姓们几乎全是一无所有,他们灵魂中只剩下这点儿仗义了,那只能把这点儿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而全剧的故事桥段全靠这点儿精神起伏跌宕。到了宋丹丹出场诠释一个底层妇女卖血的那个段落,仗义这点精神在她身上传承的更有些侠气。宋丹丹在全剧中只有几场戏,这几场戏全让人笑,大笑不止,但笑中仍有泪。她靠卖血在供养儿子念大学,这是把仗义再次升华,成了侠气。一个底层中年妇女身无分文她还有血,她卖血也得供养儿子出息。这是震撼人心的一笔,让观众心灵共颤抖的一笔,你笑了之后不得不落泪的一笔……
这一笔仍是在不经意中写出了今天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写的也狠,透出了编导理性的深刻。这更是直面现实的一笔,当教育医疗房子这三座大山,把底层百姓压榨得一无所有的时候,这位妇女嘻笑怒骂地用陕西方言讲述着,俺还有血,俺隔上十天半拉个月的,来卖上一次血,谁还能把俺咋?
我关注这样的故事,身边也全是这样的故事,我才发过感慨,是我们进入了一个俯身全是好故事的年代。
很感激也敬佩《落叶归根》这样的创作团队,为国人呈现了一部佳作。而中国电影的所谓“翻身”前景,所谓融入全球化的前景,应该在这批电影人中去寻求。同时我也琢磨到了这部电影在艺术和商业市场的平衡复杂关系中,找到了一条极为宽广也艰难的路……
是这样吗?我困惑也茫然。赵本山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和对角色的诠释,我敬佩。但如果让他们这样的资金实力雄厚的团队去制作此类片子,他们不会考虑这样的路数。他们的路数是不好说的另类。如他们近年投资的电影,让人沮丧和失望。我个人的喜好也代表不了花钱进院线看电影的观众,商业和艺术及政治间的平衡之路也一直在残酷地折磨着电影人,要想真正找到这样的路,还有很长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7年元月17日写于北京-2013年5、17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