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强:影视剧创作误区断片随想

作者:发布日期:2013-06-05

「白志强:影视剧创作误区断片随想」正文

(中广协编剧协会组织了一次小沙龙聚会,谈上述主题。发言异常踊跃。我准备好的发言提纲没说。稍加整理,发在这里。)

1

做个编剧实际就是个卖血的行当。

当你最新创作的剧本完成之后,你一脸菜色,走路发飘,见了朋友说话脸上的肌肉下意识地哆嗦,你有些神经质,甚至有些痴呆发傻,朋友说了些什么话压根没进你脑子里,你还沉浸在构思中毒状态中。你也会发现你的体重一下减去了十公斤,吃什么嘴里全没味儿,你还是一天抽两三包烟喝差不多一大把茶叶……这样的状态得经过数月休息调整之后,才又是一个脸上稍有血色的你自己了。

(插叙一句玩笑:谁要是减肥不见效,可以写东西熬夜……)

有一个著名编剧跟着剧组改电影剧本,一句台词卡住了,他想洗个热水澡激发一下灵感,但是洗了澡他竟然裸体出现在了阳台上,背着手在仍在思考这句台词,剧组主创人员在楼下休息看到了这一幕,紧着让一个人上楼去通知他,但他浑然不觉在和这位主创人员争论这句台词……

还有一个著名编剧跟剧组改剧本,让安排他住一楼也得锁上窗户,他怕他夜里一个机灵跳起来写作,再一不留神从窗户中激动地跳下去……

编剧犯傻痴呆的小段子太多。

但是,当你的剧本制作完成播出之后,尤其这部新戏成为热播剧之后,演员火了,演员在火了之后的片酬翻了几倍甚至十倍甚至更高,你的稿费敢翻么?不敢。因为你火不了。你是幕后人物,你想也别想也把稿费翻几倍,但是翻个百分之二三十的,还行。

演员火了,是好事。有仗义的演员哥们姐们会记着你,只要偶尔说到了你,你会自豪片刻的。

这便是中国式的逻辑,一切要逆向思维。得面对现实。

演员是公众人物,演员的起步就是在公众的视野之下,是在无数光环聚焦之下,演员的起步每一次全是公众的期待。

编剧没人注意。你的每一部新剧本,全是新的起步。每次起步全是零。你得一生小心翼翼地在稿纸和电脑的文档上爬行。

和女儿的大学同学们聊天。我有意问了几个明星的状况,他们个个如数家珍,全说的像是和这些明星们是闺蜜、哥儿们似的。

我说刘恒你们知道是谁么?沉闷。有一个小朋友说,是汉代的一个皇帝。我觉得这个小朋友对历史还有些研究?但小朋友实情说,这个皇帝就在俺村儿口埋着呐,好大一个黄土陵圪塔。我又说高满堂是谁?仍是沉闷。半会儿才有一个小朋友说,是俺们村儿的村长,腿有点儿拐。叔叔认识他?答,不认识。我只知道一个著名编剧高满堂,写了无数精品电视剧。

刚写这个开篇就跑题了?

切入正题。

2

近年内的影视剧生产每年五百部一万多集的数量,差不多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所有影视剧的内容,为:“救亡,吵架。”

凡是抗战戏,全是救亡的主题;凡是都市戏,全是吵架的主题。这四个字全概括了。

这就是误区。

但说到这样的误区,别只怪编剧,编剧只是这样的生产线中的一员。得追一下源头。

意识形态有点乱,审查有点不自信,红线划得条条框框多得如京城西直门立交桥,车开上去就得发蒙。等你终于找到了路径下了桥,但是你会发现大方向一定错了,你的小车距离要达到的目的地远了?

我们毕竟还没有一部法律,如新闻出版法?艺术生产法?我们离这样的法律条例路径还很远。

我们的艺术误区绵延了数千年了,历朝历代全有文字狱。而上世纪初到今天的近百年当代史,误区亦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作家和编剧是个高危职业。

上个世纪的五四以来,艺术领域就在救亡。但那个时代的小说戏剧及电影艺术是发展状态。那个时代出现了一批大家,一批大作品,一些经典小说及电影现在还能看,也耐看。

救亡文艺直到建国前的一九四九年,是百花齐放的发展状态。

但救亡的影视剧到了今天成了影院和电视台的重头戏,这不得不让人感叹。

而生活的现状作品,影视剧只能回避加粉饰,那只有吵架了?处处是禁区,时时担心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泡汤,能不出现误区?

3

现在的误区在哪儿?处处皆是。

每年如果能出现几部(占到每年影视剧生产量的百分之一或者之二?)精品,那是冲突了种种禁忌才得以传播的。

我的体会是这样的一环套一环的艺术生产链条:编剧经历了数年苦熬,终于完成了一部得意作品;投资方是圈内的精英团队,经过了认真论证也决定投资放手制作;导演独具慧眼,同时也是圈内功底深厚的大牌人物,他认为发现了一部好作品,于是竞技状态极佳开始筹备;有几个一线大牌明星加盟到了此剧的演员团队中,他们不时在亮相,争说这部剧的各类拍摄花絮;电视台及电影发行公司在跟踪着制作,不时地到片场探班盯着生产日程表;发行人也是圈内的精英,会让数家电视台跟踪,也和投资方配合极佳联系购买事宜;宣传方面有一支小型精英团队在电子媒体及纸媒和网络上不停地制作炒作热点;到了后期制作时,这部戏的宣传战开场,各大卫视炒作,明星们来宣传,甚至在电视台的影视剧专栏节目中热情加激情地争说这部戏的亮点……

在这部剧热播了几集后,电视台会加一些花絮专题节目也加些专栏节目,于是,企业界及广告商们开始跟踪加播广告了。

这里只重点述说的是电视剧的生产链条。电影的生产及宣传发行更加复杂一些,但基本的模式不会变化太大。

上述的链条只要有一环脱节,这部戏或者会拍成三流剧,或者是流产,或者会播不出去,或者会血本无归。

(插叙:能否规避这样的链条不断呢?当然可以。这个圈子的人才精英团队能规避这样的链条不断。但制片人――即投资者如果不灵醒,链条肯定会断了。)

4

经济界预测,中国的最后一桶金只剩下了文化产业了。

因为经济的暴利时代已经一去再不复返了。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转型关节口。所有能干的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界已经轮番开掘了数遍,经济发展进入微利时期甚至是休整时期。

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关门休息。不干不赔,只要开工经营就赔钱,这样严峻的现实成了今天的事实。

只有文化产业还存在暴利。

只说影视剧的投入产出比,一部精品剧集投资数千万,只要热播,收入翻一倍是轻松的,翻几倍也是可能的。或者翻十倍以上的暴利也是存在的。例子很多,不便列举了。

但血本无归的现实也是存在的。例子更是很多。

有热钱流入了影视剧生产的领域,这是好事。

是好事么?

否!这只能是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谁不期待这样的循环是良性的?遗憾的是恶性的。

当搞地产的和搞金融的及开矿的等等积累了雄厚资金的老板们介入这个行业时,这个行业没有因为有了热钱的进入而热闹起来,倒是一片乱象横生。

这是过度阶段,转型期,和社会发展同步。得让一些老板赔得血本无归才行。因为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他们不懂,基本规律他们不懂,他们以他们的创业经验及暴发经验在指挥圈内人才,这得交付昂贵的学费。

加之这个圈内僧多肉少,只在北京就有一百万业内大军在争抢饭碗,以每年生产八九百部影视剧来计算,一个剧组养一百人来计算,只有几万人有饭吃。这样的比例是吓人的,不到百分之十的人有饭吃?于是圈内的僧们可以变成狼,这个圈子涌现了狼群一般的团队,大小忽悠人物数不胜数。

(插叙:自影视剧成了特殊商品之后,这个圈儿一夜成名暴富的明星们存在,但占到了千分之一还是更少?绝大多数业内人士处于焦虑或者是转型中。有开餐厅的、开美容院的、卖时装的、卖化妆品的等等,这些人士在等待时机,有机会演戏了,会放下钱不挣,非要去演艺圈竞争一把,他-她们的对演艺事业的真诚及心血投入让人感动,他-她们的创业故事本身就是影视剧!一位演员妹妹开了个宠物店,得生存,我大前年刚从一个富裕城市回来,我建议她去这个地方开个分店,她第二天就去了,她和她的男朋友在这个富裕城市竟然开成了一家连锁店,也莫名其妙地非要请我吃饭。我问了情况,她竟然卖宠物一年多挣了数百万元,她想投资电视剧啦!我坚决果断地劝阻了她,让她们小两口买房子过日子要紧,成名的事儿往梦里先寄存一下吧……这个圈子有一大批穴居人物,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物,他们的专业是表导演本科生甚至硕士生,他们是这些年爆发一般从各大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们,但他们毕业就失业了,他们从事的工作及经营却五花八门,他-她们在养精蓄锐,也为生存忙碌。他-她们一旦抓住了时机会一跃而起,以他-她们的阅历及经历去诠释角色人物……肯定无疑也有一大批人物过自己的日子了,和这个行当怅然挥手,永远再见。)

我问过一个老板,你能够指挥着编剧创作剧本么?这个老板说,能。写个破剧本么?难道比我们开矿盖楼挖煤还艰难?这是中国的老板们的说法。老板们认为他们是全能人物。这样的老板团队每年出局的不少,入局的也不少。他们把文化产业当成了赌博。他们的悲壮惨烈经历真有些前赴后继的意味。

秀才遇见了兵,编导们得发蒙。

于是近年内的影视剧生产量供大于求,精品数量急剧下滑,翻拍低俗跟风剧像包装精美的垃圾,乱象成了正常,而不乱才怪。

我近年内才悟出,对不是圈内的精英老板,一定得敬而远之。你没有精力和时间跟资金雄厚但却是颐指气使的老板掺合!

(插叙:中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么?否。我认为中国只存在经营者和管理者。没有企业家。企业家是需要数代人的努力培养出来的,也是需要专业知识及数门边缘学科共同铸造成就的。目前中国只有富一代和富二代。我好心劝告一句富人们,如果你们想介入文化产业,用对了人,你只数钱就行了;你要是事必躬亲,从写作-导演-制作-发行全想指挥,你赔了巨额钱财,又怨谁呢?)

5

上述的艺术生产链条是规律么?应该是。我回答的有些迟疑。但我内心的坚守是绝不妥协的。

因为近年内这样的生产链条全反了,这仍是中国式的逻辑,得反着来。得冒着不尽的炮火,踏着尸横遍野前进。

目前成了这样的反向链条:投资方先问电视台,你们需要什么剧集?电视台以他们的收视率和看片经验告诉投资方,你们拍抗战戏吧,拍谍战戏吧,拍宫廷戏吧,或者是什么热播你们跟风吧,于是投资方让编剧导演及演员们全体跟风,于是出现了一些策划人,他们只懂得电视台的风向,就开始为投资方搞个几百字或者上千字的方案,让主创人员去打造去模仿去制作雷同也低俗的剧集了……

编剧成为写手,成为手艺人,成为不需要积累也不需要体验生活更不需要创作激情的码字儿的匠人……

而电影也是如此,得先咨询院线的发行商们,你们需要什么样的故事?

这是逻辑上的整体错位,但这样的错位有些荒诞却是郑重其事的大行其道。

乱,先乱着吧?

6

编剧和作家有区别么?

从创作规律上讲,没有区别。编剧可以是作家,作家也可以是编剧,如老舍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国内外的大作家到了创作喷发状态,往往是写剧本。如萨特,如契科夫,如高行健,如莫言等等。

刘震云的小说积累到一定阶段,一定是一部耐咀嚼的好戏。刘恒也如此。

更大的误区是作家和编剧有了分野。

作家们远离了影视剧,编剧们也得远离作家。这里的原因只有作家及编剧最清楚。

从审查机制上稍稍追溯一下,获得了国内最高文学奖的小说,甚至得了世界大奖的小说,大多不能搬上荧屏或者是银幕。能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屈指可数。

小说和影视剧的审查标准大不一样。小说可以宽松些。看得人少的因素?影视剧必须严格把关。观赏的人太多的缘故?

位子很高的一群专家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一致说过,获小说大奖的作品,不一定是好的影视作品原型。

这样的逻辑错位关系只有在我们国家能够大行其道。

案例太多,不便赘述。

我认为目前影视剧最大的误区是脱离了文学性,脱离了人物塑造,脱离了接地气的生活原生状态。

7

我们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同时我们也进入了一个题材素材多元化复杂化俯身皆是好故事的年代。

我们也进入了一个审查机制在渐变的年代。

我们也进入了一个把专家教授改称为“砖家叫兽”的年代。

我们还同时进入一个文化发展机遇最佳的年代。

我们还同时进入了一个传媒信息发达世界成了一个村儿的年代。

当然我们进入的年代还可以有不尽的描述和形容。

……

如何在这样的错综复杂的年代中游刃有余的创作出好剧本,就得坚守。

国内终于出现了一群编剧,他们是金牌、著名、大牌及热播剧的创作者。

这群编剧虽然屈指可数,但这样的现象历经了二十多年的磨砺,这群编剧终于从小媳妇熬成婆婆了,他们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指定导演和演员制作团队了,这是太为可喜的现象。

以我的卖血创作经历归纳,这是一群经历了向珠峰登顶的人,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