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草根问政崛起后的舆情生态

作者:陈潭发布日期:2013-01-18

「陈潭:草根问政崛起后的舆情生态」正文

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中,网络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越发强大。网络的巨大威力让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有机地连结在一起。如今,网络上出现了一批关注公共事务的草根明星。如盯梢公车私用的“广州区伯”区少坤、反对地铁翻修方案的“举牌哥”陈逸华、呼吁停止食用鱼翅的“鲨鱼妹”邓茜元、追问“光亮工程”的“拇指妹”区佳阳……这些“网络草根达人”用理性而又合法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城市的公共事务管理之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草根问政”现象。

底层立场上的草根问政

Web2.0时代,草根问政正在成为国家政治生活进程中的重要变量,并表现出如下特点:

问政主体的非精英性。草根意见表达的问政主体不是官方的决策者,不是精英阶层的强势者,绝大部分是同主流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他们尽情地展示“我的地盘我作主”的“草根记者”姿态,他们当中,或是农民工、下岗工人、学生、家庭主妇,或是行政事件中的利害相关人。

问政传播的非主流性。草根意见表达的声音基本上是与时局相异的非主流声音,草根阶层所反映的观点、问题或事件具有非官方性,呈现出来的现象或问题一般具有“报忧不报喜”的特点,这些批评的声音或监督显然是不符合“主旋律”的。

问政方式的低成本性。问政主体不需要到公共权力机构所在地反映问题,不需要通过正式的官方渠道,不需要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只需电脑、邮箱或手机即可作为信息发送和接受的终端。

问政内容的原生态性。草根阶层的声音和意见通过BBS论坛、博客、微博等方式,就可以把即时的、真实的过程和图片原汁原味地展示出来,对于一些事件可以现场一五一十地、不加修饰地表现出来。

信息发布的快捷性。手机、邮件、网络可以便捷地把即时的信息发布出来,最快几秒钟就可以在微博、博客、BBS论坛等“公共场合”中显示。

民生诉求的多元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公共事务,面对不同的利益格局,多元诉求成为了政府部门必须直面的话题。而草根诉求则一般停留在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领域,比如住房、税务、生育、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具体事务。

焦点议程的扩散性。对于一些焦点性议程很容易出现从“小众”到“大众”的围观过程,海量的跟帖、转发、评论可以让观点碰撞、思维启发并大范围地扩散,比如“躲猫猫”、“天价烟”、“日记门”、“开房门”等网络事件。

草根问政产生了大量的“公民报道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和记录周围所参与和发生的人与事,而网络则成为表达民意、揭露丑恶、鞭挞腐败迅捷而有效的工具,从而促生了网络公共领域。草根网民慢慢地开始培育并具备公民意识和民生情怀,从而不断推动着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草根网民的强烈民生呼声和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网络问政关键性议程的重要来源,如何应对民生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引导理性思考、凝聚阶层共识已经成为了公共权力机构必须直面的重大实践课题。

群众路线下的草根问政

网络舆论质疑的确帮助改善了政府的行为,政府和舆论新的互动方式实际在逐渐成形,它有可能结成中国改革的一个正果。网络草根问政如何发挥正能量?中国社会需要有足够的豁达看今天的舆论万象。即便一些很尖锐的冲突,也很难说它们最终造成的究竟是破坏还是建设。

事实上,一方面,网路时代的草根问政展现了超强的生命力,对于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务流程再造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廉洁型政府、法治型政府、透明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回应型政府的建设也必须建立在保障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之上。基于网络公共领域的草根问政应会成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常态,成为推动政治改革和现代民主进程的积极力量。

或许,草根问政更多是对公共权力机构的舆论质疑。但是,“批评的声音”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更富有建设性的“谏言”,是推动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触动器”。“网络倒逼”反而更能帮助公共权力机构和民众共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或许,草根问政更多是面对社会冲突的多元意见。但是,多元不仅是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它还意味着不同意见者之间的共识,它能丰富政府公共决策的备选方案,对于决策方案选择和优化具有范围更广、意义更大的效果。与此同时,多元不仅是不同利益之间的自由竞争,它还意味着对博弈规则的一致认同和遵从。

因而,网络“草根问政”能够实现群众“上访”和领导“下访”的有机契合:草根网民通过网络途径这种“非正常上访”或“越级上访”方式能够反映当前公共生活中存在的最急迫的问题;政府官员通过网络途径“微服私访”反而能够得到原生态、最真实的声音。

毫无疑问,草根问政的兴起和发展是技术变革导致的社会进步,是国家“主人翁”意识的张扬和实践,是公众参与、协商政治和民主变革的必然。草根问政不仅改善着中国的政治生态,也在考验着政府官员的执政情商和治理能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面对草根问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一大法宝。公共权力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走进基层,直面群众,原生态听取民意,零距离了解民生。只有倾听民众心声,才能了解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才能集思广益,避免闭门造车、盲目决策,使政策尽可能切合实际、符合规律。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不仅要上网收集“网情”,更要下网办好“网事”,从而实现草根问政过程中的良性互动。

(作者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