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服贸对台湾来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正文
台湾岛内的反服贸运动已经演变成"统独"之争,对两岸关系造成冲击,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在这场运动中,民进党不但煽动学运反服贸、批马打马,而且借由服贸风波提出"台湾与中国缔结协议处理条例",将两岸协议定位为"两国协议",其"台独"本质以及"逢中必反"两岸政策暴露无遗。民进党在学运尚未平息、服贸争议依然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抛出"台独"提案,显然是要利用当下民意对马当局的不满,挑动社会对立,将其一贯主张的"台独"分离主义进一步扩大,为接下来的党主席选举以及年底县市七合一选举铺设道路。
民进党的"台独"主张,是干扰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内部阻力。在这场反服贸运动中,民进党操纵"太阳花学运",将"台独"、"逢中必反"的两岸政策发挥至极,进一步撕裂台湾社会。3月30日,在民进党主使和支持下,学生发动数十万台湾民众走上街头抗争,掀起台湾社会反政府运动的新高潮。这场运动,表面上是台湾社会对马当局施政不满的抗争,而在深层次上反映出对"两岸一中"以及"两岸统合"的恐惧与忧虑。
在"恐中"、"拒统"的社会思潮下,"仇中反陆"、"逢中必反"便有了滋生发展的土壤。民进党见猎心喜,不仅大力煽动民粹,加剧朝野对立,而且公然抛出具有"台独"本质的提案,借服贸争议使"台独"分离主义在岛内进一步抬头,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在岛内分离主义不断抬头的情况下,两岸需要深入思考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后的民意认同问题。以此次反服贸运动为例,本来两岸服贸协议是双方深化合作,扩大互利双赢的良机,对台湾来讲更是难得的经济发展机遇,但为什么在岛内引发如此轩然大波。这其中绝不仅仅是国民党"黑箱作业"这么简单。此前也有媒体发出质疑,如果换成美国、日本与台湾签署类似的经贸协议,即便台湾经济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甚至损失,岛内的反弹力道也不会如两岸服贸协议这么大,为什么?就是因为两岸之间是特殊的关系,在两岸经济因素背后,有着更复杂、更难解的政治因素,也包含着两岸民意认同与融合问题。
两岸关系于2008年5月实现历史性转折,结束敌对、紧张状态,开启和解、合作,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大陆在对台方针上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两岸恢复制度化协商,两岸经贸合作与人员往来大步向前,不但实现了历史性的"三通",而且在ECFA基础上,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大陆对台湾的经济让利不断扩大,两岸和平红利惠及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不断增强。
一方面,两岸经济合作与人员往来不断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话与协商却相对缓慢与滞后。特别是2012年马英九主政进入第二任期,其在两岸政策上愈发显现出保守的态势。"先经后政"变成"只经不政"。马英九坚守"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底线,对两岸政治议题展现出畏惧心态,这不仅使其两岸政策更为保守,同时也使台湾民意对两岸政治产生更多疑虑,这直接导致岛内主张两岸维持现状的民意占主体,而主张统一或独立的占相对少部分。而对台湾选举具有重要意义的中间选民,也多倾向于"不统不独"的中间路线。
在这样的现状下,台湾民意将大陆方面一再作出的经济让利,视为"以经促政"或"以经促统",对大陆方面释出的诸多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诚意与善意产生更多的疑虑,"恐中"、"拒统",害怕被大陆"吃掉"的心态不但没有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逐步消减,相反却呈现相对稳定甚至扩大的态势。加之民进党大肆鼓吹"台独",国民党执政不佳导致台湾经济不景气,岛内贫富差距扩大,两岸经济合作的红利在台湾基层民众中也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加剧台湾民众的不满情绪,岛内的分离意识,"恐中"情结也因此积蓄发酵,进一步拉大两岸之间的认同和民意距离。
因此服贸对台湾来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包含复杂的政治问题与自我定位问题。马当局要想推动服贸过关,一方面需要从经济层面加强宣导,说服朝野政党和台湾民众;另一方面,也需要破除自身对两岸政治议题,特别是长久以来对"一中"的恐惧心态。如果仍然着力强调"一中各表",凸显"中华民国"的国际能见度和"外交空间",企图向"独台"的方向发展,那么就永远走不出"恐中"的政治迷思,对大陆释出的各种善意与让利都不可能有正确的态度。经济上继续只要不给,政治上畏缩回避,两岸就不可能相向而行,也不能够形成更大的合力,这对两岸关系发展至为不利。
而大陆方面也需要因应两岸关系的变化,不断检视和调整对台政策,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不受到干扰破坏,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反服贸运动来看,本是大陆对台湾的经济让利,却引发台湾内部如此轩然大波,那么接下来的货品贸易以及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等事项,也难保台湾内部不会出现较大的反弹声浪。因此大陆对台政策的战略思维,也需要随着时势的发展变化作出适时的调整。
这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时提出的四点意见,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两岸一家亲"的对台工作新思维。这标志着大陆对台已经从过去强调经济让利为主的经贸合作,开始转变为加强深层次的两岸民意交流与融合。客观地讲,经贸合作及经济让利最直接,最容易见成效,而拉近两岸民意,争取民心的工程却复杂、敏感且艰巨得多。因此争取台湾民心,一方面需要坚定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更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从点滴做起,积跬步以致千里。只有做好民心工程,两岸和平发展才会有强大的、牢不可破的民意基础和支撑,两岸关系才能够行稳致远,向和平统一的方向迈进。
大陆从"两岸一家亲"的角度,逐步打破两岸民意的隔阂,加强两岸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从根本上化解台湾民意对大陆的政治疑虑。大陆一方面要扎实做好争取台湾民意的工作,积极争取岛内认同和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各方力量,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国共两党交流合作,保持两岸良性互动,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大局稳定发展。同时,仍需要继续深化两岸经贸合作与各领域交流,扩大两岸和平红利,惠及更多、更广的台湾基层民众,从而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