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韩福东: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伦理的辩论」正文
闾丘露薇:灾难报道为何谣言泛滥
(原题:专业,专业,专业――灾难报道为何谣言泛滥)
早上接到香港同事电话,说有突发消息,一架马来西亚航空从吉隆坡到北京的航班失去联系了。第一反应,哪里来的消息来源,同事说,新华网的微博发布的,转述法新社的消息。追问有没有航班号,同事说,还没有。
一边安排同事赶去机场,一边查找相关英文信息,只有俄罗斯RT的转述,查找北京国际机场航班信息,显示从吉隆坡到北京的MH370航班延误。这时香港同事来电,说看到法新社的原文了,而航班号也已经确定。
很快,微博上的媒体帐号开始一堆消息,微信也一样,不过都不是一手来源,转发又转发。最先大家疯传的,是说航班找到了,降落在越南的一个叫做Naming的小机场,由于这个地方名字的拼写,和中国的南宁相似,于是到了微博上,变成了南宁。
如果说,网友传播这样的消息,是因为带着善意的期待,对于媒体来说,报道引用这个最初来自Facebook上一个自称马航工作人员的留言,只能说太不专业。根据常识,航空公司的员工知道了这样的消息,意味着航空公司也知道了,而降落在越南机场,难道越南官方会不知道吗?而依照正常思维,如果说,出了问题,会存在隐瞒,比如飞机失联几个小时之后,马来西亚航空才公布消息,媒体最先得到的来源是twitter,但是在全球瞩目的情况下,有这样的好消息,航空公司为何不第一时间和公众通报?
还有一个消息,在差不多十个小时之后,还在我的朋友微信圈里面传播,就是声称是CNN的报道,飞机在越南坠毁在山区了。很多媒体的官方帐号第一时间转播,可是我去CNN网站查找,却看不到。
媒体,尤其是微博上的官方帐号,大家都急着希望能够发布最多最快的消息,但是,由于这些媒体都没有一手消息来源,于是成为了资讯传递手。当然,大部分的新闻报道,媒体都是二传手,全世界都是这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绝大部分媒体都不在现场,只能依赖通讯社或者是在现场的媒体。甚至,通讯社很多时候也是二传手,只不过他们传播度快,可以把一些地方媒体的资讯,迅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而通讯社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在传递消息的时候会非常审慎,专业的通讯社都有自己的查核要求。
转发或者传播二手资讯不是问题,但是既然是专业媒体,和网友的区别在于,要确保信息的来源。比如,看到别人说是CNN的报道,或者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官网的消息,至少要去这些地方确认一下,一来确保真实,二来别人也可能转述错误。只是,现在大家都有一种心态,只要转述的时候说清楚来源是哪里,自己就没有责任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文体:根据xx媒体转述xx媒体转述xx媒体的报道,当然,还有一些媒体,干脆把来源省去,显得好像是自己的一手信息。
这是放在所有媒体面前的考验:谁都想做到又快又准,但是如果要保证准确就会比别人慢,愿不愿意坚持呢?
这确实是很难取舍。CNN在报道波士顿爆炸案的时候,虽然快,但是错了很多,不但被波士顿警方嘲笑,就连奥巴马在白宫记者晚宴上,也拿CNN取笑了一番。当然,有些媒体会觉得,这无所谓。
因为接触到了家属,还有参加了马航在北京召开的记者会,于是很多媒体有了一手资讯。但是问题又出现了,报道是否准确呢?
成都晚报官方微博帐号的一条对记者会的报道,召来了批评,因为他们报道说,马航在记者会上宣布,飞机安全降落了。当然,这已被现场其他记者证明是错误的。但为何会出这样的错?
我看了现场五分钟的视频,其实发言人只是表示,他们也看到了关于在越南Naming的小机场降落的传言,正在核实。但这一信息在这家媒体的官方微博当中,变成了发言人的肯定性表述。如果是记者向后方的编辑这样说的,那显然是记者的理解力出现了问题,如果记者的描述是准确的,但是编辑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显然是编辑的不专业。不过我猜测,不管是前方记者还是后方编辑,都没有听说过Naming这个地方,只知道南宁。
为何会这样?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听别人的表述,很多时候,不愿意认真倾听,于是最终得出符合自己主观愿望的结果,但这正是记者编辑必须要避免的。
不少人批评媒体对家属用镜头和问题狂轰乱炸,这个问题,其实在汶川地震之后,就有了很多讨论,也有不少文章甚至书籍专门讲述媒体应该如何做。我在这里想要讨论的是,在这样的事件发生之后,媒体到底是不是应该采访家属?对此,我想说的是,媒体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就是采访,但是同时也要专业,恪守伦理。
煽情和记录家属的悲伤,并不是记者的职责,除非对方希望向媒体诉说;但是反应家属的不满和诉求,却正是媒体需要做的,也是家属在很多情况下唯一的依靠,尤其是在面对更为强大的商业力量时,相对弱势的家属需要靠媒体来发出他们的声音。
公众可以批评媒体的不专业,违反新闻伦理,比如公众并不想看到家属悲伤的神情,很多家属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是因为悲伤已经顾不得,在媒体的镜头前也来不及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同时公众不能彻底否定媒体的职责,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如果你对航空公司的处理不满意,如果没有媒体,你可以找谁?
韩福东:“不采访受灾群众”并不合理
韩福东
“灾害报道中,为避免采访中的‘再次伤害’,业内外许多人士都提了不少建议,下列哪个建议不合适:
A.不要采访受灾群众。
B.不采访刚被救出的伤员。
C.尽量不将灾区尸体满地,受伤人员血流满面,灾民号啕大哭等惨烈画面传回直播间。
D.电视报道中尽量不配悲情音乐。”
这是2014年新闻采编人员考试题库中的一道试题,正确答案是A。这套试题中,有一些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生搬硬套的填鸭教育痕迹。但这一题却是接地气的,答案也堪称标准。
然而就在昨天,因为吉隆坡飞往北京的一架失联航班,这个答案似乎在采编的职业共同体内变得模糊起来。相关的争议经由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从新闻学教授、记者编辑、公知扩散到普通网友。
一条传播很广的微博来自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何镇飚:“请在机场的媒体不要采访接机的亲友,谢谢。不伤害新闻当事人是媒介伦理,指的是非公众人物。媒介如果展示亲友的焦虑悲伤就是对他们的伤害。记者可以安慰他们,听他们倾诉,但请不要急于报道。不要二次伤害,公众没有了解他们悲伤的所谓“知情权”,不要侵犯个体隐私。再谢。”接下来,以人民日报和财经网为代表的党媒和市场化媒体的官微,也做出呼吁:在此恳请各位记者同胞,按耐住抓独家的心,等待官方消息,也给家属空间。此刻他们更需要安静,不要打扰,不要采访。
我颇能理解做此呼吁师友的初衷,在互联网上反复传播的一段视频,似乎是专为这一论述提供的注脚――在媒体长枪短炮拥堵的现场,接机家属要艰难通过记者人墙,有的掩面而行,有的忍不住咆哮:“一边去!”“你们有没有家人?你们有没有家人??”
从常情衡之,一般人都不愿让镁光灯对准自己情绪失控的状态,媒体的采访此时无疑具有一种压迫性。尤其是电视记者,镜头事先不予告知的逼视,让接机家属避无可避,如果再以占据通道的方式,做并不体贴礼貌的发问,引发反弹也在情理之中。
但站在媒体的角度,第一时间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又是天职所在。失联客机中,有那么多的中国籍旅客,他们的接机亲友是事件的相关当事人。如果你写一条消息,你需要提及接机亲友的状态,如果你写一条特稿,更需要从接机亲友处采集细节信息,还原一个悲伤动人故事。
不要说这样的报道没有意义。航班失联的重大讯息,关乎公共利益。从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角度,这也构成必要的一环。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报道内容,不可能只有官方的正式宣告,在冰冷的数据分析之外,媒体对相关当事者的关注,能彰显人性的力量。退一万步说,它也有利于形成一种压力,如果官方试图屏蔽信息或敷衍塞责的话。一旦失联客机确认失事,遇难者家属将面临索赔等一系列问题,媒体的曝光与介入对他们是有利的。我们总不能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连采访乘客亲友的权利都没有,唯独只有后期聚焦谈判的义务吧。
或许矿难的报道,更有利于揭示我要阐释的结论。十年前,矿难的死难者,大抵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最多拿个几万块钱了事;现在则动辄数十万。更重要的是,高额的赔偿和严厉惩罚措施,倒逼矿主改善矿井安全设施,让矿难发生频率显著降低。这之间,媒体持续不懈的报道努力,功不可没。在关于矿难的报道中,有相当比例涉及遇难者家属的采写,记者呈现出他们真实的底层生活状态,那份打动受众恻隐之心的柔软力量,更能聚集众力,给予冷漠官僚和无良矿主压力。
作为曾在社会调查领域奔波多年的记者,我也报道过矿难,有时会纠结于是否在第一时间去打扰那些已经情绪崩溃的遇难者家属。但从不会有一种指令从我内心生发:不要去采访。其实更多时候,他们并非拒绝采访,而是需要尊重和一个适当的时机。
中国的媒体从业者无疑大多是缺乏新闻伦理知识的,更多时候他们需要提醒。但新闻伦理也并非一个又一个的刻板教条,它也是经由个案的激发和讨论,进而在西方业内形成的基本规则,视不同情形而有弹性。避免对受访者的二次伤害,是灾难报道新闻伦理的核心诉求之一。它其实并未划出绝对不能采访的禁区,而只是要我们更有同理心、不要用媒体的权力粗暴侵入那些受害者的正常生活和内心。这一点其实颇有共识,连代表中国新闻业官方立场的2014年采编人员考试内容,都承认这一点――“不要采访受灾群众”的建议并不合理。
“不要采访”接机亲友的断言,至少是对西方新闻伦理学一种刻板与教条式的回应。这样的呼吁,引发业内反弹,也在情理之中。
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想要以符合新闻伦理的方式进行采访又有相当难度。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环境,总会逼迫记者采取出格举动。在这个意义上,经常用西方业内形成的新闻伦理标准进行敲打是必要的。具体到此次失联客机的发布会采访现场,记者应留出宽松的供接机亲友通行道路,也不要用镜头压迫性对准情绪失控家属,节目播出时更应予以注意。采访要讲究技巧,争取获得接机亲友的认可。
说句不怕冒犯同行的话,当大家一窝蜂拥到马航发布会现场,进行的其实是一种重复劳动,多你不多,少你不少。在此时刻,更无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细节采访,去冒犯接机亲友。如何做人,价值排序通常在如何做报道之上。
核心的灾难新闻报道伦理有两条:报道真相,包括采访空难家属;不要给当事人和家属造成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