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宏观思考」正文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主持这次会议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当前,科学技术不仅向微观深入,而且走向宏观系统,呈现出宏观、交叉、复杂的整体化趋势。面对这种新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就需要双方着眼于整体传播目标而调整、改变行为模式,适应环境变化进行创新、开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是环境融合
复杂系统理论认为,环境是影响系统的境况和条件。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都有其边界条件。传媒系统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离不开传媒环境的制约。传媒环境是影响传媒发展的境况和条件,具有相关性、开放性、差异性等特点。
从现实情况看,传媒环境的宏观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时间环境和空间环境的融合。撇开历史、地理、民族、制度等宏观环境,当下传播环境最大的特点是信息的采集、传播、接收等克服了时空障碍,信息传递无远弗届、信息接收无时不有,真正实现了无缝连接;一些跨国传媒集团富可敌国,媒体“帝国”追求“普天之下,莫非 ‘网’土;率土之滨,莫非‘网’民”的全天候统治,以往的传媒时空隔阂被彻底打破。
第二,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的特定环境。由于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往的传媒疆界被彻底打破,传媒环境呈现出国际报道国内化、国内报道国际化倾向,给舆论引导、传媒管理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第三,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融合。硬件环境是指有形的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软件环境是无形的政策法规等制度条件。硬件环境以软件环境为支撑,软件环境以硬件环境为基础。两者融合得好,则如虎添翼;融合得不好,则百病丛生。
第四,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的融合。传媒技术的进步,使真实的物理环境在网络上得到完美呈现;创意经济的发展,使虚拟的网络环境魔幻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变成娱乐大片、游乐项目、儿童玩具等。虚拟与真实环境的交汇、穿越,既让人欢呼雀跃――感叹人类创意的伟大;又让人忧心忡忡――将来人和人造物到底谁主宰谁?然而,这就是现实,就是传媒融合的环境。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点是资源融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重点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融合。传媒资源是指传媒系统中一切可利用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从宏观上看,传媒资源的融合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未来资源的融合。中华文明5000年不间断的文明底蕴、170多年的民族振兴、90多年的共产党苦难辉煌、60多年的新中国建设,以及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都是中国传媒发展壮大的源泉。中国传媒与革命战争的烽火、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一路前行,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中努力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开拓。这就要求我们真正用好历史资源,把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和未来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种是政策资源与内容资源、队伍资源的融合。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作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信息传播工具,中国传媒享有优惠的政策资源;几十年的出版、发行、制作、播出、引进实践,更使中国传媒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形成了一支政治性强、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政策资源为内容资源导航,内容资源是政策资源载体。两者交相辉映,在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努力下,不断丰富中国传媒光谱,体现中国传媒特色。
第三种是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的融合。人人是媒体、处处为中心。上线是为了赢得注意,吸引眼球;下线是为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线上、线下共存共生,相得益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主体融合
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表现是升华,即在微观主体进化的基础上,通过自组织过程在系统宏观上出现全新、协同的结构、模式和性质的现象,表现为系统整体具有、在高层次存在的属性、特性、行为或功能。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最关键的是主体融合。
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主体要努力实现市场融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传统媒体正不断探索、确立市场主体之路,新媒体则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市场基因,在严酷的适者生存竞争中茁壮成长。因此,在融合发展道路上,传统媒体要借鉴新媒体的互动优势,努力守住市场存量、扩大市场增量;新媒体要借助传统媒体内容优势,不断增强政治正确性、扩展体验用户群,进而使“一个转型社会,两个舆论市场”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形成熔铸两者优势的新型传媒市场。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主体要适时进行属性融合。一般而言,传统媒体掌握着具有政策资源优势的公信力品牌,完成党、政府交给的任务,生产公共精神产品;而新媒体更强调市场需求,着力提供具有个性特征的服务和产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主体融合,就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运作过程中,前者着力在产业运作中做大,后者大力在公共服务中做成。
此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主体要大力实现生态融合。传媒生态是由传媒产业链、价值链构成的有机系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传统媒体的运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管理、企业经营、行业自律,而不能走回头路,搞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刀切、大帮哄;新媒体则要坚决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承担社会责任,以推进和维护公平正义为己任,摒弃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纯市场行为。惟其如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主体才能走上生态融合的“正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尊重规律、体现特色。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理路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必须在理念上强化一个思维、在操作上遵循两个定理、在运行上把握三个度数。
一个思维就是互联网思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中国传媒必须对市场、用户、产品、服务等进行革命性、颠覆性考量,指令性的整齐划一、命令型的统一思想、家长式的高压管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有的传媒生态环境。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做好舆论引领的同时,提供更多更好的个性化服务,把多对多交互、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是中国传媒必须跨过的门槛。要做到这一点,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具备强烈的互联网思维,以新思维迎接新挑战。
两个定理是“传媒就是人本身”和“中国进入大传媒时代”。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麦克卢汉认为,传媒(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感觉能力的扩展。进入信息社会,使用什么传媒、利用什么数据,时刻展示着人的“类本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本质上已经变成传媒关系、尤其是数据关系的总和。网络科技、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机互动越来越普遍,这些科技成果逐渐汇集到人的大脑及身体其他器官中,最终将形成人本身就是传媒、传媒就是人本身的局面。“理定而后可得道也。”只有遵循“传媒就是人本身”这个定理,我们才能做好传媒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才能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占领科技和价值观制高点,走好中国特色传媒发展新路。
与此同时,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传播形式的衍生、扩散呈现出平面媒体数字化、电子媒体移动化数字化融合化、媒体搜索海量化、数据多样化、交互式媒体融合化普及化等趋势。跨越不同媒介形式、跨越传统产业边界、跨越不同区域的信息传播,向人们提供全方位服务,是中国传媒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传统媒体在未来若干年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但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调整,传统媒体的重心将越来越快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重转型。“大传媒”所描述的就是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整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资源,最终衍生而形成的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信息传播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进入大传媒时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是中国传媒主动应对国际、国内挑战的必然选择。遵循这个定理,我们就能做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让中国传媒真正走向世界。
在运行上,融合发展的中国传媒必须立意高远,把握高度、维度和深度。所谓高度,是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讲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意义。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传承、13亿多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300多万平方海里海疆、执政党成员8000多万的大国,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追求努力融合所进行的艰辛探索,本身就是一个事关人类发展前途的宏大叙事。融合发展的中国传媒要告诉世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深邃的历史、现实逻辑,中国人的寻梦、逐梦、圆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最大梦想,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所谓维度,是要以民为本,展示中国价值观在世界的推广价值。无论是面对革命的战火、建设的探索,还是改革开放的开拓,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以民为本,为民造福。融合发展的中国传媒要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为人民谋幸福。
所谓深度,是要着眼于心灵关怀,维护核心价值观在当下的神圣性。人是精神动物,需要深层次的心灵关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壮大,除了体现在物质方面,更折射于人类思想和心灵的逐渐解放、安顿。满足民族、国家、集体、个体的精神需求,是传媒融合的重要功能。我们必须以敬畏之心对待,以虔诚之举践行。因此,融合发展的中国传媒要告诉世人:这就是中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