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林:“国学热”的理论透视」正文
近年来,国学受到学术界和社会上的青睐,渐成热点。国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国学热也可以看成传统文化热。有关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话题频频见于报刊杂志、论坛讲堂;对于国学的界定和影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在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走热的看法上则是歧义不多。这一波的国学热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不仅热在学术思想领域,也不仅热在专家学者和文化人之中,更突出、更主要是热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热在平民百姓、普通大众之中。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国学经典学理性强、经院气浓,却能从书斋讲堂走进社会生活、从学者精英走进普通百姓,从小众走向大众,不断被诠释、被通俗化,这是前所未有的。人们有理由要问:为什么属于过去历史的国学和传统文化会在今天热起来?又将会有什么样的走势?笔者以为,宏观来看,当下热起来的国学和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主要表现了新时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另一方面也不免掺杂某些文化的盲目和迷茫。
从主要表现新时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角度讲,国学和传统文化热是国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增强的文化表现,是综合国力提升的文化反映,是中华民族文化自立、自省、自尊、自强的鲜明写照。应该讲,这是国学和传统文化热的第一重意蕴。
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作为观念形态的国学和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现象,是和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是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文化观念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国学热作为一种文化 象,自然有其文化自身的因素。比如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人们精神世界的解放以及文化欲求的高涨等等。但要再问一下的是,为什么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在今天得到解放以及文化欲求得到释放?为什么是国学和传统文化而不是泊来文化如此吸引大众?显然,这不能单靠文化自身的因素来解释,必然有文化以外的原因。文化的兴衰冷热,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缘由,既为经济社会状况所左右,又折射反映着经济社会状况。国学和传统文化走热的强大支撑和最终动因在于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人们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百废待兴,经济没有崛起,文化也没有热潮,国学不仅不受推崇,反而备受诘责。面对没有摆脱的贫困落后和种种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人们的反思既指向现实也指向历史,既指向政治经济也指向文化。应该讲,其积极意义和历史进步作用是不容小视的,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当然,也有人走向了极端,把革除弊端变成否定一切。显而易见,这是极端偏激、片面的观点,是不客观、不公正、反科学的。检讨起来,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腐朽糟粕固然要批判扬弃,但走向全盘否定和整体指骂的言论,又是和被贫困落后挤压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态有关,是当时经济社会还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文化反映和精神折射。因此,国学和传统文化遭受冷遇抑或被全盘否定,单从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角度是很难讲清楚的,恐怕有文化以外的经济社会因素,反映了在贫困落后的重负下容易出现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受创受挫的某种文化心态。
其实,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出现过。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荡涤旧文化,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毫无疑问是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但其中也夹杂着不加分析、笼而统之地指骂和拒斥传统文化的主张和情绪,极端者甚至还要废止中国文字等,国学所遭受的冷遇和厄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批判孔孟之道,是因为其固有的消极落后性质,窒息了人们思想、禁锢了社会进步。但有些人把整个国学和传统文化看成一无是处,一团漆黑,则不免过于偏激和片面,显然是不公允、不科学的。特别是把中国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完全归咎于国学和传统文化则更是有些荒诞。这一历史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很难单从文化的角度说明白的。认真反思起来,也可以从中洞见处于一贫如洗、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的境地下的某种国民文化心态。
相反,国运昌则文运兴,这其中就包括国学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综合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改善、国际地位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解放。一方面,人们摆脱了贫困的重压,精神世界拓展,求知识、求文化的欲望如井喷般地涌流出来;另一方面,人们有了闲暇和财力,去选择、参与、享受包括国学在内的传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国学和传统文化屡遭冷遇和责难的命运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伴随着地域文化热、名人文化热、饮食文化热、收藏文化热等一个接一个的文化热,国学和传统文化热也应运而生。因此可以看出,新时期国学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来的,是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出现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社会进步。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说新时期的国学和传统文化热是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民族自强的文化反映,透射着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折射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自信心、自尊心的提升,表现了新时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这种文化现象,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是毫不奇怪的。文化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和把握。人对待文化的态度也就是对待人自身的态度。当国家和民族发展停滞或缓慢、遭受贫困落后挤压时,人的精神世界是受压抑的,信心是受创受挫的,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很容易走向自我否定,走向否定传统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当经济崛起、综合国力提升时,人们又会从中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信心倍增,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上也会发生翻转,从肯定传统文化中肯定自我,从欣赏传统文化中欣赏自我。
要指出的是,国学热除了表现新时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随综合国力增强而增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以外,也夹杂着某些新时期的文化焦虑和困惑,附带着某种文化的盲目。这主要反映在一些人试图通过咏读国学、修炼人格来尝试解决新时期的种种社会和道德问题。从内容选择和重点取舍来看,国学流行的讲读科目和人们的兴趣所在,大都集中在心性的修炼和人格的完善上,高度张扬和彰显为人处世、做人做事做官等品德涵养、操守砥砺、修身养性的德治理念,希望以此建立内心的思想道德防线来抵御、防范社会上的无德、失德以及恶德的消极丑陋行为。国学是历史的文典,但它的流行和走热则承载着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和主张,是有所指、有所求的,针对性是鲜明的。这是这一波国学热所带有的时代印记。要承认,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和奇迹般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同样也要承认,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行为也出现了许多无序失范甚至消极丑陋的现象,这也是不容置疑的。对此,人们不免产生焦虑、担忧和不满,针砭、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为什么国学热中有关修炼人格和涵养道德的讲读那么流行,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消极丑陋现象的一种回应和矫正,是从历史文化方面、从内心精神角度开出的一剂药方。应该说,这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是无可厚非的。从国学和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的支撑和给养历来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里面也确实有着大量精辟、启迪心智的道德文化资源。但问题是,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讲读学习还仅仅是囿于德治的教化,特别是里面的文化资料,良莠并存,精华糟粕纠缠,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少,不加以区分甄别,不加以联系实际的改造,就套用照搬,不仅无济于事,反而贻害不小。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时期,转轨时期的社会环境错综复杂,产生消极丑陋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试图以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讲读学习来解决问题,试图通过倡导新儒学运动和儒学的复兴来化解面临的生态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消除矛盾、解决弊端、根除腐败、实现和谐,恐怕只是良好的愿望,只是一厢情愿。
因此,结论很清楚:今天的国学热值得肯定,因为它表现了新时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表现了日益提升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同样,今天的国学热也需要引导,因为里面夹杂着某些文化的盲目,表现出某种困惑和焦虑。既要看到国学和传统文化是推进现代化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资源,又要看到它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不要人为不适当地夸大和拔高,赋予其难以承载的期望。要把热起来的国学和传统文化讲读学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很好地紧密结合,特别是和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很好地紧密结合,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国学和传统文化本身持久发展的需要。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