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梅:领导干部晚节问题非个人私德 应严防“晚节悲剧”」正文
人总是会老的。中年之后,以什么样的节操、什么样的信念、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夕阳时刻”的到来,人们的选择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顺其自然,如行云流水、日出日落般自然到达善的终点;一种是老当益壮、愈加奋发,凭丰富的经验与智慧,谱写新的篇章;还有一种是放弃坚守了几十年的信仰与原则,或被动或主动地追逐钱色,以至于前事尽毁,不得善终。
第一种可以叫做晚节有归,第二种叫做晚节高亮,第三种叫做晚节不保。
什么是晚节?通常,它指的是一个人晚年的节操,有时也指一项事业的最后表现。
今天讨论晚节,人们更多的关注点,是晚节不保。之所以如此,实在是因为这方面的教训与悲剧太多太沉重了。“59岁现象”、“退休前犯罪”、“离职时捞一把”、“功败垂成”等等,无不令人深深叹息!
共产党员同样会老,同样会遇到晚节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肩负公仆职能、掌握公共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晚节问题绝非个人私德,而是攸关党的执政大计。如果有太多的党员晚节不终,那么我们党的形象和事业必遭损害。
晚节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制度缺陷,有人认为是心态失衡,有人强调是价值观扭曲,有人提出是教育管理不够……这些都很有道理,但更内在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党性不纯、修养不高。
古来难保是晚节。根据传统的标准,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生活检点者才是节操良好,否则就是失节。但在封建社会,真正能保持全节的官员,实在是少之又少。从本质上说,共产党人有先天优势可以解决晚节问题。因为他们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队员,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马列主义老祖宗早就指出:无产阶级建立的政权应当是“廉价政府”,其公职人员应当是“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和“社会本身的负责勤务员”。
然而,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面对如此尖锐的晚节问题呢?原因很简单:有一些党员的心灵与情操,受到了封建的、落后的、腐朽的精神糟粕的玷污,其党性修养方面的瑕疵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的消除。
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问题,权利欲望、低级趣味、修养缺陷找到“机会窗口”后,就必然会一涌而出,攻破所有原本靠信念和理智把守的人生底线。因此,守住晚节,最重要的还是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没有这一条,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一个共产党员为党、国家和人民奋斗一生,是光荣的。倘若一个党员在“晚节时刻”背离了信仰、原则和正义,在金钱、美色、私欲等考验面前败下阵来,把一生追求付诸东流,则是可悲的。这种可悲,不仅是个人的,而且也是家庭、社会的。
严防“晚节悲剧”,必须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必须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开展持久的社会教育,从严厉惩罚形成的震撼教育,到舆论谴责造成的道德教育,再到利益剥夺造就的压力教育,使所有面对晚节考验的人们,最终建立一种共识:使党性成为一种社会性,以党性优势克服人性弱点,靠党性修养建立晚节防线!
只希望:晚节多有优美事,不让悲剧祸千家。(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