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德志:当代西方治理理论:源流、趋势与启示」正文
当代西方的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民主治理、多中心治理、合作式治理、数字治理等治理模式,广泛地运用于腐败治理、城市治理、环境治理、社区治理、贫困治理,甚至是全球治理等领域,成为当代西方主流学术话语。当代西方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良好的治理既需要国家、社会与公民等治理主体的能力发展,同时又是国家治理体系整合的结果,需要有良好的本土化能力。
一、当代西方治理的源流
"治理"越来越成为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词。英文中的"治理"(governance)一词,可以追溯到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长期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然而,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方,这两个概念却被明确地区别开来,不仅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词意,而且,成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关键词,不仅在学术界受到热捧,而且,在实际的公共管理实践中亦大行其道。
198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中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1992年,世界银行又再次以《治理与发展》为年度报告的主题。之后,在联合国的开发计划署(UNDP)等机构和组织当中,治理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并在实践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1年提交给秘书长的建议中,谨慎地指出,要想防止武装冲突,对防范冲突,保持和平,负有基本责任的,不是国际社会,而是在相关国家中的政府和市民社会。 他们越来越地发现,在联合国的很多成员国当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公民社会,民主治理,既能保护稳定的和平,也能推动发展。而且,那些新发展起来的共同体也相信,缺少了民主治理,持续的产出就不会有多少发展的动力。在保证可持续发展方面,一个社会在公正、平等、参与的态度下获取这种动力的知识技能和政治水平比这种发展动力的水平本身具有更重要的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逐渐将其计划转移到提高民主治理,这常常与以下情况相联系:负责与透明的公共机构、提供和平解决纠纷的司法系统、保护所有人权利的法治、在政治决策中真正的大众参与或者是这些参与可能采取的形式。
以治理理论为指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先后在150多个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支持活动,成为民主治理的最大多边提供者。在2001年,它斥资80亿美元用于民主治理。其中,超过60%都是其核心资源。截止到201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都有治理领域的项目,包括议会的发展、对人权的尊重、公共服务、地方政府的发展、强化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加强法治,帮助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不同类型和政治倾向的政府,使它们更加关注人民的期望,更负责任,也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率,工作更廉洁、真诚,也更加合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当代西方国家实际工作部门的管理者和学者,越来越接受治理的理念与模式,逐渐开始倾向于"治理"模式,突出了多中心治理、公民治理、数字治理、网络治理、整体治理等实践的重要性。人们赋予了governance以新的含义,其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与government渐行渐远,甚至被视为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在当代西方学术界与管理实践当中,人们甚至提出了"更多的治理,更少的统治"(More Governance, Less Government)的口号。
20世纪90年代,美国逐渐开始倡导"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使得民主治理的潮流更加深化。人们甚至把这视为21世纪改革的一个创新:"如果说19-20世纪之交的改革家们倡导建立最大限度的中央控制和高效率的组织结构的话,那么21世纪的改革家们则将今天的创新视为一个创建以为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结构(citizen-centered governance structure)的复兴实验过程。" 理查德・博克斯提出了公民治理的四个原则:规模原则、民主原则、责任原则、理性原则,全面地规定了社区公民治理的基本主张。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兴起,亦构成了治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中心治理理论本来就源起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逐渐由经济领域渗透到政治与公共管理领域,并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治理革命"互相呼应,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奥斯特罗姆夫妇创造性地将迈克尔・博兰尼创造的"多中心"概念引入到政治学、公共行政和经济学当中来,创立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并于2009年因为这一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治理主体的理解,推动了治理理论的发展。
从外部来讲,治理理论是多学科综合发展与作用的结果,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都为治理理论提供了发展的资源。比如,在企业治理、公司治理当中,治理理论由来已久。在公司治理的基准结构当中,股东大会是公司价值的顶点,投射到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这三个利益当中;这三个利益相互制衡,形成三角结构,形成较为稳定的局面。事实上,与更加注重公司经营的公司管理(Corporate Management)模式相比,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更注重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互动。这种模式对当代西方的民主治理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事实上,政治学领域的民主理论越来越成为治理的灵魂,民主治理也越来越成为当代西方国家治理的核心特征。
治理理论兴起的直接背景则来自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等学科的内部发展。治理理论兴起的一个背景是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新公共管理理论在管理主义与市场经济两大要素的作用下,强调科学管理、效率、竞争与市场导向,以第三条道路、政府重塑等运动为阵地,为传统公共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这为治理理论提供了土壤。对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反思也促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治理理论。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罗茨等人就开始试图从"治理"的角度分析新公共管理的内在矛盾。 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等各个方面。比如,新公共管理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化倾向、过分扩张的经济主义和管理主义。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强调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将公共部门私有化,以经济效率代替公正追求,从而背离了民主、公正、平等、自由等基本价值。然而,这些理论,则正是治理理论所强调的。这可能正是治理理论取代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原因所在。
与此同时,新公共行政学派则更加主张公民参与和多中心治理,成为治理理论的重要支持者。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小政府,更直接的公民参与,政府服务契约外包和民营化,以及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尽管人们可能会认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 但是,两者却在治理理论上达成一致,出现合流的倾向。新公民管理开始强调社区中的公民治理、外包、民营化等,而新公共行政亦开始认同效能的原则。
二、当代西方治理的趋势
当代西方政府管理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先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争论,后又有治理理论的独大,但在治理理论当中,民主治理、公民治理、多中心治理、协作性治理、整合性治理等等各种理论亦是各有千秋。有些理论,可能刚刚兴起,就很快面临各种批评,比如,新公共管理理论,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很快就被认为是"新瓶装旧酒"。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各种理论当中发现一些基本的趋势。
民主治理越来越成为当代西方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趋势。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民主治理的发展,先是以政府民主行政为基本内涵,然后又在新公共管理的强烈催化下,更加注重公共管理的民主内涵,使得民主治理成为当代治理理论的核心价值,同时,这也是当代西方治理理论能够一直保持生命和活力的原因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民主,表现为责任、参与以及权力的制衡,越来越被证明在制止暴力冲突,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等两个方面都是最为有效的。
当代西方的治理的趋势一直是以民主为主线的。我们看到,从传统政府管理强调阶级利益、暴力工具开始,到现代政府管理强调官僚制、效率观,一直到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掌舵、公民参与、民主行政,民主治理的理念,从无到有,不断地发展起来。在市场化、民主化、全球化等诸多力量的裹挟下,政府管理越来越接受了曾经最初倍受争议的民主行政,倾向于民主治理,甚至逐渐从强调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治理,到越来越强调公民治理,民主性越来越强。
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民主治理的发展,先是以政府民主行政为基本内涵,然后又在新公共管理的强烈催化下,更加注重公共管理的民主内涵,使得民主治理成为当代治理理论的核心价值,同时,这也是当代西方治理理论能够一直保持生命和活力的原因之一。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民主治理的发展,先是以政府民主行政为基本内涵,然后又在新公共管理的强烈催化下,更加注重公共管理的民主内涵,使得民主治理成为当代治理理论的核心价值,同时,这也是当代西方治理理论能够一直保持生命和活力的原因之一。
治理主体由单中心越来越的多中心,形成多中心治理的趋势。与一般的官僚科层制行政不同,多中心治理以自主治理为基础,允许多个治理中心并存、竞争和协作,从而为公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通过承认公共产品的多个提供者、处理者,多中心治理理论巧妙地处理了国家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等多重关系,并提出了政府治理的改革要求。多中心治理理论不仅更好地提高了公共决策的科学性,而且为民主治理预留了更大的空间。奥斯特罗姆夫妇创立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了在管理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建立起来的治理规则与形态。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当代西方文化领域的多元文化、政治领域的多头政体以及经济领域的混合经济结构等当代西方一些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潮流联系在一起,更显其魅力。
治理机制越来越多样化,这也是多中心治理的一个结果。传统政府的公共管理模式,由于主体是单一的,其管理机制也是单一的。随着治理体系的协作化与多中心化,多种主体被包容到治理体系当中来,这使得治理机制也逐渐多样化。在治理体系当中,国家治理更多遵循民主、法治原则,而政府治理则更为灵活。与这些传统治理主体比起来,公民社会的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在参与政府治理时则更多表现出自治原则,强调社会的自我管理。在这个开放的体系当中,公民一般会遵循权利的原则成为治理的主体。更为开放的治理体系还包括了一些企业,他们更多地遵循赢利原则,按照市场关系向政府提供相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一切,都使得治理机制更加多样化。
治理模式越来越整合化,整合治理成为当代西方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原有的科层治理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整合缺陷。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性治理强调了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关系而使得协调性缺,网络治理的出现虽然比以往更加强调整合,但亦存在着治理碎片化的问题。当代西方的治理模式,越来越强调整合,试图通过全面的协调,突出整体性,弥补原有治体系的破碎化格局。与新公共管理强调竞争不同,整合治理强调合作。就治理的主体来看,无论是协同治理理论,还是多中心治理理论,都需要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而借助于信息通讯技术的运用,这种整合治理变得更加现实。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治理"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优化了政府管理,使得新型的治理成为可能。在新公共管理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