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成城唐世平:第一波现代化:一个“因素 + 机制”的新解释

作者:叶成城 唐世平发布日期:2015-08-30

「叶成城唐世平:第一波现代化:一个“因素 + 机制”的新解释」正文

一、引言:在时空下重新审视第一波现代化

几乎无一例外,现代化的起点的标题都是“西方世界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而且名副其实,覆盖整个西欧(甚至一部分中东欧国家,作为负面参照)。麦克尼尔(McNeil)、阿西莫格鲁(Acemoglu)、蒂利(Charles Tilly)、琼斯(Jones)和埃特曼(Thomas Ertman)等人的作品已经成为现代化研究的起点。但是,西方世界兴起之谜是一个过于笼统因而是一个带有误导性的命题。

按照我们的最新研究和理解,引入时空视角,现代化应该分为好几波才能够真正能够被理解。①简单地说,即便是西欧,也通过了“两波半”才基本实现全部西欧的现代化(以意大利和普鲁士统一为标志),尽管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依旧落后。因此,将欧洲甚至将西欧作为一个整体的讨论本身都是错误的。②而在引入时空视角之后,现代化研究的起点就变得相对清晰。

本文用一个因素加机制的分析框架来考察第一波现代化,即真正有可能跨入现代化门槛的四个西欧国家(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在1500年―1699年间的现代化进程。根据我们的另一项相关研究,③上述西欧四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并不具备成功的可能性,在1500年―1699年间,只有这四国拿到了现代化的“入场券”。

而1700年后的现代化路径与第一波现代化有很大不同。一方面英国作为现代化成功的典范,其制度形式会因为模仿、强加、殖民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扩散④;另一方面,英国霸权的确立,尤其是对殖民地的控制会形成路径依赖⑤,成为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外部环境和初始条件。

显然,理解第一波现代化对于重新理解现代化有着特殊意义。

第一,他们开启了现代化的浪潮,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两百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首次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这两百年间,西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近30%,荷兰和英国人均GDP增长率高达近180%和75%,即使表现较差的法国和西班牙也分别增长了近25%和29%,这是过去人类社会所未曾有过的飞跃。⑥

第二,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特别是成功)都对后来的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是西班牙和法国,而不是英国(还有和荷兰)率先成功,世界的轨迹肯定不同。第一波现代化的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技术扩散、观念和制度的传播减少了后发国家自行探索的成本。另一方面,实现第一波现代化的国家占据了海陆枢纽通道和多数殖民地,并通过推广对自身有利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来加强自身的权力,这又会影响到后发国家的崛起。英国作为第一批工业化的国家的重要特征在于,它在市场上没有遭遇许多可以与之相匹敌的竞争对手,而此后第二波现代化中的国家就不得不在一个已被英国工业化深深改变的世界中进行建设。⑦同时,英国和西班牙为首的西欧国家对于殖民地的占领和管理的方式又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这些国家在此后几波现代化中的发展路径。⑧

第三,从方法论层面来看,在第一波现代化之前,西欧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为接近,初始条件较为相似,国家的发展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更少,因而第一波现代化的四个国家是定性研究较为理想的案例,也更容易寻找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机制。更重要的是,从16世纪起始到17世纪结束的这两百年的西欧并没有详实的数据,基本不具备定量研究的可能(阿西莫格鲁等人的诸多研究都受到了数据问题的挑战,无论是人口、还是城市化数据都存在数据破洞问题)。⑨定量分析要依赖于大的样本,而18世纪前欧洲的大样本数据基本是不可靠的。所以,定性研究是更为可取的。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西欧四国更加详尽的案例研究,进一步理解第一波现代化。本文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从16世纪起始到17世纪结束(1500年―1699年)的这两百年间,为什么初始条件非常相似,却只有英国发展出先进的宪政制度并且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国,而荷兰和法国都只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西班牙基本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落。

二、已有研究:一个简略的文献批评

对于上述的核心问题,很多学者都从各自的领域和视角给出了各自的回答。总体说来,已有的解释都没有给出一个相对完善的解释,即一个包括了诸多因素、机制(核心和辅助),并且强调了因素和机制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的解释。

第一,单一因素的解释。地缘政治学家马汉(Mahan)阐述了海权对国家崛起的决定性作用⑩。亚当・斯密、琼斯则讲述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1社会学家如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学家如凯恩斯则提到了利率对国家兴衰的影响12,以及经济思想史学家对重商主义政策的强调等。以诺斯(North )和托马斯(Thomas)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则关注产权制度如何产生以及它在国家崛起中所起的作用。13尽管这些对于具体因素的精辟论述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框架提供了基础,但单一因素显然无法有效解释复杂的现代化过程。

第二,史学研究在具体的历史观察中会比一些社会科学家发现更多的因素,一些关于现代化的历史研究中提到了多个因素的组合,但是通常仅限于因素的罗列。18世纪前的思想家们,如伏尔泰和休谟,尽管在其历史著作中也夹杂了对因素的分析,但仍然主要着眼于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权力斗争过程的描述。14保罗・肯尼迪(Kennedy)在他的宏大叙述中阐述了军事技术、战争规模、财政收入、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前工业社会的大国兴衰的影响。15查尔斯・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在《世界经济霸权》一书中探讨了许多可能导致英国和荷兰等国兴衰的因素,但他并没有说明这些因素之间的整体关系。16

第三,部分比较政治的研究已经意识到要考虑因素之间的作用,他们在多因素的基础上加上了交互作用,但是仍然缺乏一种机制性的解释。摩尔注意到了初始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英国和法国之间不同的现代化路径。17查尔斯・蒂利用强制和资本这两个变量来构建不同国家的类型,并试图用两者的交互作用来探讨一千年来的欧洲城市和国家的变化。18埃特曼在他的《利维坦的诞生》一书中用政权和基础结构的类型来划分18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国家形态,除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外他还加入了时间变量。19唐宁则把军事革命和政治变迁联系起来讨论军事对国家建设的重大影响。20

第四,部分研究则采用更长的因果链条来增加变量的深度和层次,这类研究已经接近机制性的解释。埃利亚斯对文明发生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视角,很接近但仍然不是机制性的分析。21利瓦伊(Levi)的研究中已经隐含了机制性的解释,她认为经济结构、国际环境和政府形式这三个约束条件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决定统治者的议价能力,最终影响到国家的制度安排。22阿西莫格鲁的研究发现大西洋贸易对欧洲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制度变迁的间接作用。23张宇燕和高程的“外生货币冲击论”则采取了机制性的分析方法,但仍然存在因素和机制脱节的问题,没有通过严格的变量控制和案例比较来实现因果解释。24

本文将借助于“因素 + 机制”的分析框架,把前人研究中那些碎片化的真相融为一体,重新解释初始条件的组合如何影响到阶级力量的消长、权力斗争的过程以及大国的兴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第一波现代化之谜。文章的结构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强调了理解第一波现代化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对研究的简单评述,第三部分提出了文章的核心机制和辅助机制,给出了大西洋贸易、国内制度和对外战争的结果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并将地理位置、国家规模、宗教对立、贸易政策这些辅助因素纳入到整体的机制中,形成综合性的分析框架。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比较,通过对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四国制度变迁的过程的描述来进一步验证这个分析框架的解释力。第五部分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明清中国或者“东方世界”和第一波现代化国家进行比较是不恰当的。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和补充性的解释。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尽管本文也部分涉及到因素的组合对结果的影响,但对因素组合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不是本文的重点,对因素更为细致地分析可以参考黄振乾、唐世平的《现代化的入场券:一个历史性的QCA分析》。本文的目的也不在于挖掘更多新的因素,而是通过“因素 + 机制”的分析框架来展现以机制为视角的理论对现代化的启示。机制性的解释同“黑箱式”的解释的区别在于,后者仅仅对现象进行描述,告诉我们是什么,而前者则在此基础上试图说明事物是如何运转的。25其次,为了行文的简洁,除了地理位置以外,本文将很少涉及具体的初始条件是如何出现的问题,比如早期的气候、疾病等因素对西欧的经济、文化和制度的塑造。26

三、第一波现代化:一种“因素 + 机制”分析的框架

(一)核心机制

本文认为,整合式的研究路径有助于重新审视整个现代化的过程,并且能够融合碎片化的研究。本文核心的机制借鉴了张宇燕以及阿西莫格鲁等人的外部冲击论和唐世平的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将第一波现代化的过程叙述为如下的核心机制。27

外部冲击→财富积累与重组→商人阶级壮大→权力斗争和创建规则→增长与崛起

本文选取了三个核心因素作为机制的主体部分,即大西洋贸易、专制程度和对外战争中获胜/失败。大西洋贸易作为主要的外部冲击给西欧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参与大西洋贸易的四国,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其经济增长明显高于不参与大西洋贸易的其他国家。最初的专制程度对核心机制的三个阶段产生作用:倾向于奢侈品消费会导致金银的外流,攫取型的专制能通过经济的控制来实现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并且更容易镇压试图反抗的商人阶级。28对外战争对核心机制的影响在于三个方面:对外战争阻碍了财富的积累,民族主义和常备陆军制度有利于保持集权统治和镇压商人阶级,战争失败可能会丧失崛起成为大国所必须的资源(如领土、资源、殖民地和制海权等)。29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尽管荷兰发展出了完善的宪政制度,却最终无法崛起成为一流大国。

根据表1可以看出,英国是18世纪之前最强大、拥有最完善制度的国家,因为英国具备以上表格中所提出的能够崛起的三个要素,即参与大西洋贸易、在战争中获胜以及非专制攫取型制度。具备了两个要素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是欧洲仅次于英国的强国,仅具备一个要素的西班牙则从最强大的国家衰落为二流国家,而没有参与大西洋贸易的各国则更无可能崛起。

除此之外,图1中还展现了地理位置、国家规模、贸易政策这些辅助因素对核心机制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第一,地理位置对三个核心因素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政策都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但地理位置至少给英国提供不同于欧陆国家的政策选择。30首先,地理的便利让西欧滨海国家能够凭借地利率先参与大西洋贸易。其次,频繁的战争使得欧陆国家出于生存的需要发展出更为专制的制度和强大的陆军,这正是地理环境对国家所进行的选择。最后,地理影响了一国海军和陆军投入比和防御的成本,如英国得益于其岛国的地利,发展出强于其他国家的海军力量。

第二,国家规模对三个核心因素的影响。它对国家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即规模太大或太小都未必是幸事。首先,国家的规模决定了外部冲击的影响力,几百万公斤的美洲金银能对拥有数百万人口的英国产生较大的冲击,西欧的黄金也通过间接渠道流向中国,但是相对于近亿人口的明王朝,这些金银就难以产生有效的冲击。其次,规模较小的国家如英国,全国的地主阶级容易建立联系,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