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刚: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正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规划了60多项改革任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政学界将其称之为“第五个现代化”。但我们也发现,先前经常提及的政治体制改革,自后就不怎么再提了。
只提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提政治体制改革,是否妥当?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否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如果包含,如何界定?为什么不提了呢?也或许是存在某种误区,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既改不动,还是不提为好。
我们知道,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讲得最多,改革开放虽然采取了先经济后政治策略,但邓小平说过,改革最终是否成功,还是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虽然强调中国不搞西方三权分立那一套,但也说50年后中国要象香港一样进行“普选”。注意,普选制马克思早就说过。邓小平在世时,农村基层广泛进行过民主实践,搞村民“海选”,当时誉为“草根民主”。有一种说法是先选举村民委员会,成熟后上升到乡、镇,再到县或更高,自下而上实践民主,走中国特色的民主化道路。
邓后的三、四代领导集体,在民主实践方面虽做得少了,但口头上还是说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在不提了,有何深意?“草根民主”也不搞了,其意何在?是不是换了说法,有新的举措,统一都包括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里面去了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需要说清楚。
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景讲得较模糊,但改革的对象是苏联模式,则讲得很清楚。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位学生的硕士论文开题,他写苏联农业体制改革,说中国农业改革成功了,苏联失败了,败在没有向中国学习,“干部执行不力”。我不同意他的论点,中国农业改革只是初步成功,现在的问题仍然很大。苏联农业其实就是苏联政经模式的缩影,计划经济和官僚政治相叠,通过行政命令搞经济。苏联集体农庄有3千万农民,3百万干部,粮食收成从未达到革命前1913年的水平。美国只有3百万农业工人,没有干部,打的粮食却多得要大量出口,美国农业高度市场化,有种子公司、储运公司等做专业化的服务,不设行政干部,反而效率颇高。苏联那么辽阔的国土,广袤的黑土地只要把种子撒下去,就会有收成,却粮食不够吃饿死人,说明苏联体制的确很坏!我国以前学苏联搞人民公社也饿死人,改革也首先从农村突破,取消人民公社,实际上就是破除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两大扛杆,即计划经济和党政干部官僚体制。计划经济因饿死人是被批臭了,但党政干部官僚制治理,近年来在我国反而有强化的趋势。我国的党政干部多如牛毛,改革之初对于苏联模式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政企不分、高度集权的官僚主义,有过批判,十几轮精简机构的改革,也压缩了党政部门机关,现在又搞简政放权,但干部数量始终未见减少。所谓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始终都是干部,不管现代化不现代化,依靠的还是党政干部,如今农村甚至有了“大学生村官”,应该说还是官,说穿了还是“官本位”,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先前有一首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其实中国农民种地几千年,自己种得好好的,无须干部来“办公”,管你作风好不好,带不带干粮,还是少来为好。我们看到,现在农村不再提村民自治了,也不搞“草根民主”了,反而在加强党支部建设,村支书管事,成为准干部,且是有工资补贴的。所谓加强执政能力,也变成了强化党政干部官僚制治理,是强化旧体制机制,仍然是官本位的逻辑。
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重在加强执政能力,不提政治体制改革,难道就只是强化国家能力,强化党政干部的掌控力吗?这到底是改革还是走回头路呢?学术界对此讨论,不能流于空谈,不能坐而论道不接地气,无视党政干部多如牛毛只增不减的事实,苏联模式党在国上体制,到底应该强化还是弱化,所谓简政放权,能不能落到实处,加强执政能力搞成高度集权,能说是深化改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