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唐镖 余泓波:近30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肖唐镖 余泓波发布日期:2015-12-30

「肖唐镖 余泓波:近30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正文


摘要:国内近30年来的政治文化研究呈现这样的格局:本土性问题研究与引介性研究并存,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互为消长,政治哲学与政治思想、历史―制度主义、人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四种路径多元发展;但也存在研究主题庞杂、原创性不足、缺乏问题意识与学术对话、研究方法滞后等不足。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新生代研究队伍的成长及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已经出现走向兴盛的新趋势。

关键词:中国研究/政治文化/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研究范式

作为政治科学的重要分支,政治文化既是一个理论流派,又是一个研究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兴趣逐渐浓厚,研究范式日趋多元,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时至今日,我们已有条件、更有必要对国内政治文化研究的进步与不足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加以展望。

实际上,近些年已有学者就本论题进行过讨论。如有学者曾评估国内政治文化研究队伍、主题与成果的基本状况,认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在其传入中国的二十几年时间里,不但汲取了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学性成分,而且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理论体系”。①显然,这是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与褒扬。有学者在回顾1987年至21世纪初国内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时,概括了国内学界对政治文化概念的四种看法,区分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与“中国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②但作者主要是将综述作为形成自身观点的手段,并未对相关研究状况进行细致的述评。有学者对单一年份的政治文化研究状况进行过切面评述③,这虽难以展示国内政治文化研究的纵向演进,但因其时间聚焦而具有独特的价值。此外,有学者还曾就国内政治社会化研究状况进行过系统的述评。④总体而言,这些学术综述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及其进步,但因成文时限等因素的影响,尚未能囊括近十年来的研究近况,尤其是对局限与不足的讨论尚待深化。鉴此,本文将集中讨论如下问题:近三十余年来国内政治文化研究从何起步、如何演进?与国际学界的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有何特点、局限与不足?为了讨论的便利,笔者将以国内的中文著作和论文为中心分别进行评介,然后再分析总体特点。

一、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起步与演进:以著作为主的梳理

中国大陆政治文化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至晚清与民国时期一批学者与有识之士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如梁启超“新民说”对民族性的讨论,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梁漱溟对“东方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为几十年后的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启迪。

如果说国民性研究是国内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那么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则为国内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持续数年的“文化热”讨论中,“文化”的定义存在不少争论,其外延有时被过度放大。比如著名学者庞朴就认为文化有三大结构:物质层面,心物结合层面(如理论、制度、行为等),心理层面。⑤此界定虽增强了“文化”概念的分析力与解释力,但因过于宽泛、近乎无所不包而有失精准。不过,老一辈学者的“文化”界定与讨论确实深刻影响了国内的政治文化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关于政治文化的专著、译著有百余种⑥。浏览这些著作,便可对我国政治文化研究的起步与演进过程有基本的把握。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沪宁等学者将西方“政治文化”概念引介到国内,国内学者迅速接受了这一概念,并致力讨论政治文化问题,如朱日耀等出版《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高洪涛发表《政治文化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等。1989年,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abriel A.Almond)与西德尼•维巴(Sidney Verba)合著的《公民文化》⑦(The Civic Culture)的译介更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内容与方法上引领和更新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影响深远。同年,闵琦的《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出版,作为大陆学界第一部基于实证研究的政治文化著作,尽管其实证分析为单变量的描述而非解释性推论,但其开山之功甚巨。

与此同时,一批史学及政治教育领域的学者推出了国内第一套中国政治文化丛书⑧,这套丛书深受“庞朴式”文化界定的影响,虽名为“政治文化”,实则“包罗万象”。在严格意义上,这套丛书与其说是现代政治科学意义上的政治文化研究,毋宁说是“政治传统”与“传统政治”的研究成果。

1990年,美国汉学家墨子刻的《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被译介到国内,推进了新儒学讨论和政治文化研究。同年,朱日耀出版第二本政治文化专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张明澍1994年出版的《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基于中国若干城市的调查,对国民政治素质进行了描述性分析。1996年马庆钰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完成博士论文《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并于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同期,王卓君利用在美国访学的机会,完成了《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政治文化研究引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该书引论详细、文献较为丰富,堪称当时国内学界对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引介性成果。

2000年前后,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刘泽华领衔出版第二套中国政治文化丛书,⑨从政治人格、社会人格、语言与符号表达等范畴入手,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相较其主持出版的第一套丛书,此套虽依然是人文视角的规范研究,但已具政治文化意味,避免了政治文化研究主题的泛化。这种状况也出现在阎步克的《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中,此书从政治文化视角讨论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此外,程贵铭等的《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讨论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法律意识。王乐理的《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教材,质量较高,具有独特的贡献,在迄今国内政治文化的相关教材严重缺乏的条件下,仍被业界广泛参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思想史视野下人文气息浓郁的政治文化研究成果有所增多。马德普主编出版《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系统刊发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在其变更刊名为《政治思想史》之前,也曾发表若干有关政治文化研究的论文。葛荃的《中国政治文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从传统出发,用政治文化理论对中国政治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梳理与分析。

令人振奋的是,2007年以后,国内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虽然不乏人文色彩,但已出现显著变化。沈明明的《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与严洁的《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调查数据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所容纳的大量数据与统计分析十分值得参考,尽管相关的理论讨论尚不足。同期出版的一些著作,如唐文方的汉译著作《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捷的汉译著作《中国民众政治支持的测量与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孙龙的《公民参与:北京城市居民态度与行为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卢春龙的《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与行为倾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则将理论分析、历史考察与实证调查相结合,在田野调查、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等方面已有长足的发展。相关博士论文也陆续增多,较有代表性的如:成臻铭的《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从政治文化角度讨论了中国清代地方制度的运行,具有一定新意;张英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以白鲁恂的研究为考察中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学界对于著名学者白鲁恂的引介与了解。

但毋庸讳言,近年出版的著作中仍有相当部分虽名为实证研究,但其对实证研究原则与方法的实际操作仍在初级阶段甚至界外,不仅缺乏对样本的科学抽样、对概念的精细化操作,还缺乏对变量的科学测度,更缺乏对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科学分析。如针对张明澍的新作《中国人想要什么样的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有学者就指出其存在“概念上的模糊”“问卷设计上的缺陷”以及“关键变量的缺失”等问题。⑩实际上,这些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国内多数研究者发表的相关成果中。

二、中国政治文化实证研究的进展与现状:以论文为主的述评

十余年前,有学者曾指出,“在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发表专业论文近400多篇。”(11)笔者将统计范围延展至2013年,发现篇名包含“政治文化”的期刊文章已达2539篇。其中,2000年前有428篇,其后则加速发展,2003年首次超过每年百篇。(12)从这些数据可见,国内政治文化研究已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这仅是量的“增长”,还是也有质的“发展”呢?政治文化研究是否已形成不同研究范式的更新、争论或融合?在国际学界,政治文化的实证主义范式与解释主义范式之间虽争论不断,却各有所长,两者各自的发展进步及其学术传统,为迈克尔•布林特(Michael Brint)倡导的“一种包容性而非排斥性的政治文化之复兴”(13)提供了基础,那么,国内情况又如何?

为此,笔者以“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任”等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相关实证研究成果,截至2013年的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3年前国内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论文数量

从图1可以看出,与国内政治文化研究成果的庞大数量相比,实证取向的成果比例极低。2000年以前为初始阶段,此类论文数量极少;2001年至2006年为起步阶段,论文数量有所提升但增长缓慢;2007年开始为发展阶段,论文数量持续增加且增幅扩大。由此可见,近年来实证取向的政治文化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认可与应用。下面,将从研究对象、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等三方面展开进一步讨论。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实证研究成果中既有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展开的国民调查研究,也有以年龄段、职业、地域、阶层或民族等为区分标准,专门针对其中某一群体,例如对公务员(14)、少数民族(15)的研究。这里略加介绍几类关注度较高群体的研究状况。

在青年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中,“80后”是目前受到关注较多的群体,有学者将其视为政治观念与态度变迁的重要代际力量(16),亦有学者以80后大学生作为知识精英进行研究(17)。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