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耀章:政治发展还是"政治退却"――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退却思问

作者:乔耀章发布日期:2015-04-29

「乔耀章:政治发展还是"政治退却"――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退却思问」正文

今天汇报的题目具有一定挑战性。大家都在一片赞誉声和莺歌燕舞声中来谈政治发展、民主建设、政治建设成就,而我的讲座里面却出现了一个比较刺眼的概念--"政治退却"。我想通过今天的汇报,能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问题的缘起与相关概念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里讲的:就其本性来说,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因此,政治生活是属于人类特有的一种现象。

政治生活作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受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狭义的社会生活的决定与制约。为什么呢? 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以政治及政治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生 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发展"和"政治"连成为"政治发展"这个概念, 却是人类社会几千年以后的事。"政治发展"这个概念被人们创造出来显得有点姗姗来迟。

上个世纪40年代二次大战结束以后,"政治发展"这一概念由西方学者发明并逐渐普遍使用开来。西方学者创造这个概念,主观意图是想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一套东西泛化,把它普遍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去,把西方政 治价值观、政治制度推广到其他国家。

政治发展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的政治发展主要侧重于社会形态变迁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结构的变迁和发展;狭义的政治发展, 特指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变迁、政治现代化问题。不同的历史类型,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发展程度或发展阶段的国家,有不同情形的政治发展,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即便是当今西方国家,它仍然有 一个政治发展问题,政治发展不单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其次一类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第三类是其它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政治发展是不同类型的国家都面临的问题。那么,不同社会不同国家,政治发展大体经两种基本路径:一是通过政治革命,一是通过政治改革或政治改良。政治革命是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的质变,而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是当一个 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政治量变,是对政治革命的一种消化。政治革命不常有,而政治改良和政治改革却是一种经常性的但并非是不间断的常态。不管是通过政治改革还是政治改良来实现政治发展,它的基本内容 和基本目标都有某种相似性。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就是政治民主化。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和组成部分,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我们国家政治发展的目标是人民民主,也就是说政治发展的基 本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是围绕民主化进行的。

具体说来,怎么来界定政治发展呢? 关于政治发展有多种表述,大体说来,政治发展指的是为着既定的政治目标而推行的所有政治变革,包括政治革命、政治改良和政治改革。它是一个走向民主、法治和善治的过程。

二、从历史角度反思和考量新中国政治发展

战略进攻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在政治上成就同样是令人瞩目的。其主要体现在"人权"这个概念已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修正案》,法制和法治首次被当作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并以宪法条款的形式加以固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自由选举,已在广大农村开始推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尽管如此,中国政治发展的理念还不能不说有些滞后,这种滞后不仅表现在政治实践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学界。为什么呢? 依据之一: 在中国,不是学界而是政界, 最早使用"政治发展"这个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里面首次引进 "政治发展"这个概念;十七大报告着重论述了"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问题。十七大报告对中国政治发展做出了如下的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也就是中国政治发展(严格说来这是不等同的概念),就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相适应的全部政治变革,是一个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推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政治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这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 中国政治变迁和发展的一些令人鼓舞的成就。

既然3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那又为什么要提出所谓退却问题的"思问"呢?我想,当我们在实事求是地总结30年来改革开放的政治发展成就时,用30年政治发展的时空来说明30年的政治发展现实,是有一定局限 性的。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我们不引出前年、60年、甚至前90年、100年的中国历史,都很难说明中国这30年的政治发展,也就是说,这30年政治实践本身不足以自我证明,只有和前30年相对应,才能揭示出这30年中国政治发展的真正轨迹。换一个角度来讲,30年的政治发展,还有待于30年以后的实践来证明。如果我们单从30年改革开放来看,这些政治成就是足以表明我们政治发展了,但是把它放到60年的时空去考察,这30年在我看来,用政治退却更能说明问题。

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新中国政治发展进攻问题。我们说的新中国60年,前30年和建国以前的历史还要相关联,所以我方才讲的是90年,即与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或者是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这段历史相关联。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进攻,有三件重要的历史事件说明中国政治处在战略进攻阶段。

第一件是政治革命。上溯到辛亥革命,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政治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革命是解决政治发展过程中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转变问题,解决国家的独立、主权的统一以及人民民主专政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前提;第二个大的事件,建国后的前七年(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社会制度奠基时期,最重要的国内政治运动就是进行所谓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几千年的剥削制度,这是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第三件大事就是"文化大革命"。我们把这三件历史事件串起来看作是新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进攻阶段。

政治革命是解决国家政权的性质,解决上层建筑的政权性质问题。所谓社会主义对私有制的改造,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建构这种政权性质所赖以存在的公有制经济基础。国家政权问题解决了,这个政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问题解决 了,那1956年以后干什么了?毛泽东的政治实践主要侧重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夺取国家政权是政治领域的革命,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经济、社会领域的革命,然后就是在灵魂深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闹革命--文化大革命。然而还是毛泽东讲得明白,他说:"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一场政治大革命。"这是毛泽东最权威的自我解释,是可信的。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以文化的形式出现的政治大革命。

这三次运动,我称之为"政治战略进攻阶段",干什么呢?我们在寻找一条直接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直逼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目标,达到清一色的完全的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我以为,这个阶段中国政治发展是沿着一条上升路线,侧重于政治逻辑,侧重于政治价值层面,后来形成的极"左",是离开了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现实的,所以这样一种政治进攻战略,在中国这样一个当时比苏联还要落后的 国家,想直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目标,而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发展正逐步陷入极端的困境。所以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在我看来,是属于新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进攻阶段,目标直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然,实现这个民主政治的途径或表现形式就是群众运动。文化大革命就是"大民主"--大鸣大放大字报。这种大民主有什么好的呢?历史证明这种大民主是可怕的东西,因为这种大民主有可能导致多数人暴政。

三、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退却

战略退却是相对于战略进攻而言的。如果说战略进攻阶段,我们奉行的是 "一大二"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那么,在战略退却阶段,我们搞的是不完全合格的社会主义。我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问:"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吗?"有同学回答:"是。"有的学生不敢回答,他没有思考。我说了一句俏皮话:"是也不 是,不是也是。"怎么讲?要辩证地来看。邓小平就说过"我们搞的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所以战略退却阶段,我们不是把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目标,因为中国的现实不能够搞这样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在政治上就开始了战略退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把30年的改革开放在政治上看作是一个政治战略退却时期。政治战略退却是指怎么看待、从什么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改革开放30年政治发展成就以及如何给它定位。我怕通俗地讲会引起大家的误解,把30年改革开 放的政治发展同我们过去"直奔主题"的战略进攻这个目标相比较而言,它不是一个战略进攻时期,恰恰是一个战略退却时期。

战略退却这个概念是我学列宁的用语,我把战略退却问题和政治相联系,所以政治战略退却的提法是有一定的创造性。列宁当年讲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战略退却,当然经济上的战略退却也反映政治上的战略退却。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列宁的社会主义理念是接受马克思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里面描绘的那个发展过程,可是十月革命以后,由于特殊的环境下,列宁当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农民的余粮甚至种子都收集起来,不准拿到市场上去买卖,搞余粮收集制,一切为了前线,为了保住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新生苏维埃国家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采取共产主义的措施政策。战争时代,人们可以勒紧裤带同仇敌忾,为了新生国家的生存,不计较利益得失,但是三年以后的1921年,新生苏维埃国家政权保住了,十四国武装侵略者被赶跑了,随即就发生了水兵暴动、农民暴动。战争结束以后人们需要休养生息了,还是采取战时杀鸡取卵的政策还怎么得了呢?所以,列宁在这个时候停止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新经济政策",允许余粮到市场上去买卖,采取市场机制。

列宁这时候思想发生变化了,他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明确提出向资本主义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来投资,这些政策是列宁晚年的思想。他认为,这是一个"战略退却"。战略退却不是战略逃跑,不是换山头。他在《政论家札记》一文中打了个比方:

十月革命开创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往往不得不进一步退两步,就像一个人正在攀登一座还没有勘探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爬到了比前人高得多的地方,不过还没有到达山顶。现在,要按照原定的方向和路线继续前进, 不仅困难和危险,而且简直不可能。他只好转身往下走,另找别的比较远但终究有可能爬到山顶的道路……必须像乌龟那样慢慢移动,并且是向后退,向下爬,离目标愈来愈远,而且他还无法知道这极其危险和折磨人的下山之路何时才能结束, 是否能找到一条比较可靠的绕行的道路,可以沿着这条路更大胆、更迅速、更直 接地再次向前走,往上爬,登上山顶。

列宁这个比方发人深省,对于思考追问中国政治发展战略退却问题颇有启迪意义。

列宁的政治战略退却思想有没有实施和完成呢?没有!斯大林接过第一把交椅以后,经济上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政治上没有民主,个人集权专断,没有把列宁的战略退却思想认认真真地付诸实施。所以我曾表达这样的思想:斯大林过早 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停止了战略退却,这对苏联产生了极其深刻的负面的历史影响,甚至从特定意义上说,20世纪90年代苏联亡党亡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这种不彻底的战略退却不无干系。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