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平 何建庭:构建反腐败斗争常态化的三道防线和长效机制

作者:任中平 何建庭发布日期:2016-06-25

「任中平 何建庭:构建反腐败斗争常态化的三道防线和长效机制」正文

内容摘要: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正在从以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从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治理。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深刻表明:只有坚持反腐败斗争的法治化治理,实现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腐败这一顽症。为此,必须构筑反腐败斗争的三道防线,即法律防线、制度防线和思想防线,并使其相互衔接,协调配合,才能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有效运行并切实发挥作用。

关键词:反腐败斗争  常态化治理  长效机制  现实路径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强力推进的新一轮反腐败斗争,规模空前,成效巨大,举世瞩目。事实证明,此次反腐败斗争绝不是一阵风,而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将长期进行下去,并深刻影响到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伴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也提上日程。因为只有实现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治理,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战胜腐败。目前迫切需要实现从以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从运动式反腐转向法治化反腐,逐步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从而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全面性、压倒性胜利。

一、反腐败斗争常态化是反腐败斗争发展的内在需要

1、反腐败斗争从以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

反腐败斗争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只有标本兼治,反腐败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取得成效,刹住贪腐之风。应当承认,反腐败斗争法治化机制形成之前,客观上也需要通过运动式治理,为法治化治理机制的形成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为实现反腐败斗争常态化而排除障碍和积累经验。很长时期以来的反腐败斗争,我们习惯采用的是运动式反腐的斗争方式。当然,运动式反腐无疑是一剂猛药,尽管有一些副作用,但能够迅速处理各种腐败问题,揪出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能够从严从快地处置各类腐败问题,在短时期内对腐败分子形成一种震慑作用,同时能够迅速扭转社会风气,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反腐败斗争的信心,这在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并且严重破坏社会政治生态的条件下有其必要性。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迅速查处了诸如周永康、苏荣、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一大批位高权重的党内军内的腐败分子,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反腐的决心和士气,真正践行了“不论任何人,不论其职务有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的庄严承诺。不过,当此次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的时刻,我们同时不应忘记,这种运动式反腐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但毕竟有其副作用,不可长期使用,仅仅依靠这种斗争方式也不可能实现反腐败斗争的最终目标。因而,当运动式反腐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并为治本赢得宝贵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的形势下,就要及时地转换斗争策略,也就是将反腐败斗争从以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进而实现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使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和处于进行时,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治理腐败这一顽症,使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2、反腐败斗争从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治理

反腐败斗争“常态化”,意味着反腐败斗争不再是一阵风,而是必须长期坚持,并且纳入法治化轨道。中共历史上,针对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和问题,曾经开展过多次运动式治理。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曾先后开展过多次具有反腐败性质的政治运动。例如1951年11月,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揭露出原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天津专区专员张子善巨大贪污的犯罪事实。他们利用职权,通过盗用公款,倒买倒卖,盘剥民工从中渔利,共贪污盗窃公款旧人民币一百多亿元,引起了社会的震惊。刘青山、张子善的贪污案,促使党中央下决心发动“三反”运动,清除党内滋长起来的腐败现象,从而净化党风和社会环境。同年12月,中共中央随即发出《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开始了全国规模的“三反”斗争。后来,又陆续开展了“五反”、“四清”运动,也带有反腐败斗争的性质。改革开放以后,面对部分党员干部中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中共中央于1980年公布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一新时期廉政建设的重要法规,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从端正党风到以廉政建设和打击经济犯罪为重点的反腐败斗争。但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前,以往的反腐败斗争尽管也在逐步推进,但明显地带有“运动来了一阵风”的运动式治理特征,因而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势头,等到风头一过,腐败现象又卷土重来,并且继续滋生蔓延甚至愈演愈烈。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强力推进新一轮反腐败斗争,尽管目前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显然已经遏制了腐败疯狂蔓延的势头。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已经从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治理。这种法治化治理与以往的运动式治理具有明显的区别:一是运动式治理强调人治,具有突击性,效果快,力度大,依赖于领导层的英明决断,存在着人亡政息的危险,不利于长久治理;而法治化治理强调法治,依赖于一个有效完善的法律体系和高素质的执法队伍,短期内见效慢,但是对领导层的依赖小,能够自发形成一个运行良好的治理机制,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二是运动式治理解决不了腐败现象的根源问题,只能暂时缓解病痛。这种反腐模式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无法对整个“腐败群体”进行全面彻底地清除。[1] 同时,也容易造成反腐权力的扩张和越位,从而导致党纪高于国法,人治大于法治,这在客观上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不利于根除腐败滋生的社会土壤;而法治化治理具有法理性,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制度的程序和规范,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开展反腐败斗争,采取科学理性合法的手段和方式开展反腐败斗争,可以不受个别领导者注意力的干扰,不会随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同时,由于彻底摒弃了带有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色彩的运动反腐模式,坚持依法有序进行反腐,有力地保证了反腐败制度和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和常态化,使得整个国家的清明廉洁成为一种必然要求。[2] 因此,唯有依靠法治,实施反腐败斗争的法治化治理,才能实现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进而提高治理腐败的能力。总之,为了将反腐败斗争常态化和法治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这就为反腐败斗争法治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二、反腐败斗争常态化必然要求构建反腐败长效机制

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深刻表明:只有坚持反腐败斗争的法治化治理,实现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治理腐败这一顽症。这是因为,这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有其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只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难以实现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也就难以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为此,必须构筑反腐败斗争的三道防线,即法律防线、制度防线和思想防线,并使其相互衔接,协调配合,才能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有效运行并切实发挥作用。

“不敢腐”,即客观上使腐败分子的行为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后果极为严重,不敢冒险腐败。这是反腐败斗争设立的第一道防线,即法律防线。这道防线主要是着眼于事后的惩罚效果,基于对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而产生的震慑作用,使腐败分子收手观望或有所收敛。为了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必须始终保持高压反腐态势,提高腐败成本。必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斗争永远在路上。在坚决查处腐败的同时,必须提高官员腐败成本,从各方面加大惩处力度。加快完善和执行反腐败法及相关法律,对于腐败程度较轻的没有违反法律的官员,可以给予党内处分和相应的行政处分;对于触犯法律的,先给予党纪、行政处分,再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腐败严重的,还可以考虑没收财产、加重刑罚、剥夺政治权利等等。总之,要加大对腐败分子的处罚力度,对其惩处力度应当高于同等社会危害下对普通公民的惩处力度,使其“不敢腐”。不过,仅靠这种事后的惩治手段,还不足以使所有的腐败分子金盆洗手,因为有的腐败分子仍然可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的行为足够机智巧妙,别人就难以发现,所以就可能逃过法律的严厉打击。可见,反腐败斗争仅靠法律防线构筑的“不敢腐”机制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而构筑腐败分子想腐败但却没有漏洞可钻的第二道防线。

“不能腐”,即从制度上杜绝腐败的可能性,使其无处可腐。这是反腐败斗争设立的第二道防线,即制度防线。这道防线主要是着眼于事中的防治效果,使腐败分子想腐败但却没有可乘之机。因此,为了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用党纪和国法来约束权力。腐败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制度上的漏洞,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迷失在私欲里从而走向腐败之路。只有完善权力的监督制度体系,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堵塞腐败的漏洞。同时,要强化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严格责任追究,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各级党政领导和纪检机关应当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大对党员的纪律检查力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举报和反映,时刻站在反腐的第一线。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应当加强对各级行政、司法机关的监督和领导,真正发挥人大的权力中心地位,从官员任命和财政上杜绝腐败根源。司法机关应当从严惩处各类腐败行为,检察院更应该主动加入反腐第一线,积极查处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种腐败问题。总之,要从制度上杜绝官员腐败可能,形成积极的防范机制,使其“不能腐”。然而,任何制度也不是万能的,由于公共权力从事着稀缺资源的分配,因此,肯定会引起私欲膨胀之徒的觊觎,具有极大的被滥用的危险。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施特劳斯所说,只要人类继续存在,人的天性一有机会就会一次次地战胜正义和法律脆弱的约束。[3] 法律再完备齐全、完美无缺,都是无法束缚那些品质恶劣之人的恶行的。真正万念俱寂的想死之人,谁也阻拦不了他走向灭亡的深渊。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解决权力滥用的问题,还是要抓住从政道德建设的牛鼻子。[4] 于是,反腐败斗争还必须进一步构筑第三道防线,因为只有将权力委托给那些具备了良好从政道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不想腐”,即让掌权者养成对腐败行为的自觉抵制能力,在其思想动机上不愿意腐。这是反腐败斗争设立的第三道防线,即思想防线。这道防线主要是着眼于事前的预防效果,使掌握公共权力者内心也没有腐败的动机和欲望。为了形成“不想腐”的保障机制,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官员的廉政教育,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