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泉:中间选民与台湾选举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严泉发布日期:2016-03-25

「严泉:中间选民与台湾选举政治发展的新趋势」正文

“中间选民”的概念,一般认为是代表中产阶级价值,政治认同上表现为不走极端,以稳健的态度参与政治,或形成左、右派之间的中间力量,或形成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制衡力量。台湾的中间选民,除符合以上概念外,还具有投票自主意识强、较少“统独”意识、省籍情结与政党倾向等特征。[1]

近年来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台湾中间选民现象,并探讨中间选民与岛内政治发展的关系,但是集中论述中间选民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中间选民与2012年“总统”选举为研究重点,并且从中间选民政治参与的视角进一步探讨未来岛内选举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一、近年来的中间选民与台湾选举

传统政治学理论认为,人们对某项政治主张的态度,应该是落在“有点认同”或“有点不认同”的中间区块,极端认同与极端不认同的立场一般是曲线两端的少数。但很奇特的是,各项调查都显示,在台湾两个主要政党的长期选举操弄下,蓝(统)绿(独)这两块,各自累积出三成五至四成的基本支持者,处于中间的则是不统不独的选民,即中间选民。

中间选民在台湾选民数量中所占比例众说纷纭,根据岛内多家民意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一般认为中间选民占全体选民的比例约为20%左右。而台湾官方“国科会”2002年的民调也显示,台湾中间选民的比例约为19.2%。[2]虽然中间选民人数小于蓝或绿营的基本盘,但它却能对选举结果产生超乎其自身比重的牵动力量。在台湾,蓝绿营基本盘一般固定不变,但选票开出以后,常常会出现与基本盘比例不相符合的结果,这就是中间选民转了向,造成巨大的“板块移动”。因此,国民党与民进党都意识得到,要在一对一的“总统”选举对决中取胜,要斩获超过半数的选民支持,要争取的不是蓝或绿营的基本盘,而是处在中间的两成选民。谁能获得中间选民的青睐,谁就能获得超过半数的绝对优势,笃定胜出。

台湾近年来的选举经验也表明,中间选民的影响与作用呈缓慢上升态势。有研究表明,在民意代表选举方面,中间选民大多支持国民党、民进党以外的小党与无党籍候选人。1986-2006年,小党和无党籍候选人在“中央民意代表”(“立法委员”和“国大代表”)选举中的得票率,大致在5%-18%之间浮动;1998-2005年,小党和无党籍候选人在县市议员选举中的得票率在30%-37%之间浮动。2004年“立委”选举,无党团联盟和无党籍候选人共计得票936387张,2005年的县市议员选举,小党和无党籍候选人得票2716385张。在2004-2005两年中投票给无党团联盟、小党和无党籍候选人的90-270万名选民中,大部分应是中间选民。[3]

2000年以来的历次“总统”选举的结果,则说明中间选民的关键性少数的作用更具份量。2000年“总统”选举,因不满国民党“黑金”体制以及独裁专制,中间选民大多倾向支持标谤改革、清廉的陈水扁,而民进党也不失时机地提出“新中间路线”,以吸引中间选民的眼球。2004年的“总统”选举,虽然“三一九枪击案”博得一些中间选民的同情,陈水扁在最后关头险胜。但是相当多的中间选民由于既不满意陈水扁执政四年的政绩及其极端“台独”路线,又不认同形象保守、缺乏改革魄力的“连宋配”,投票意愿大幅下降,多数成为拒绝投票甚至投废票的选民。2008年“总统”选举,马英九大胜,与2004年相比较,蓝营的得票数增加了120多万张票,绿营得票则减少了近100万张票,人们普遍认为马英九胜选的关键是获得中间选民的支持。2012年1月马英九获得连任,再次说明了中间选民的关键性作用。

  二、中间选民与2012年“总统”选举

2012年“总统”选举在伊始阶段,中间选民的重要性就得到蓝、绿阵营的高度重视,这也是与此前历次大选不同之处。

(一)中间选民与2012年大选结局

中间选民在本次大选中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引人关注的政治现象中反映出来,即蓝、绿阵营的民调一直到选前两周都是非常接近,相差只有5到6个百分点,一直以来都有20%多的选民没有表态,这些人多数属于中间选民。中间选民迟迟不表态,主要原因是多数民众并不十分满意台湾经济形势表现,认为过去四年民众工资偏低,收入增长缓慢,物价偏高,实际失业率仍高,生活压力大,贫富差距扩大。这种现象又被称为“经济无感”或“复苏无感”,即普通民众认为他们没有直接感受到经济成长的好处,没有明显感到自己生活的改善。台湾民众对经济增长“无感”与对民生现状的不满,在很长时间内都对马英九的选情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力。

虽然选前民众的经济“无感”认知对马英九的选情不利,但是台湾宏观经济形势对中间选民还是有吸引力的。台湾的失业率只有4%,与欧美发达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10%左右失业率相比,属于低水平。工资增长放慢是事实,但这是发达经济体的普遍特征,更何况在2011年台湾人均GDP首次突破2万美元,属于世界中上水平。台湾的财富分配与贫富差距在扩大,但基尼系数目前只有0.35左右,尚未达到国际警戒线标准。此外,中间选民对民进党的执政能力没有信心,特别是在发展经济方面,陈水扁执政的惨痛经历依然历历在目,而蔡英文实际政务经验不足,也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与信任。

中间选民没有特定的蓝、绿立场,对个人的选择非常慎重,一直到最后时刻,才会作出选择。从选举结果来看,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和吴敦义共获得选票约689.1万张,得票率为51.60%;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和苏嘉全共获得选票约609.4万张,得票率为45.63%;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和林义雄共获得选票约为37万张,得票率为2.77%。马英九和吴敦义领先蔡英文和苏嘉全79.8万张选票。虽然相比2008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结果,国民党的优势显著缩水,但是国民党此次能够胜出,还是与其在中间选民中相对优势的支持率有关。

一般认为台湾中间选民占整体选民的比例约为20%左右,2012年大选选民总数达到18086455人,占台湾总人口的约78%,投票总数为13452016人,其中有效票13354305张。根据20%的比例推算,中间选民的有效票数约为267.1万张。而2008年大选选民总数为17321622人,投票总数为13221609人,有效票数为13103963张,中间选民的有效票数约为262万张。2008年大选马英九胜出民进党的221万多张选票,约占中间选民总数的84.4%,表明8成多的中间选民在上次大选中支持马英九。民进党扣除剩下的约41万张中间选民,泛绿选民约为503.5万人,约占有效选票总数的38.4%,这样推算下来,泛蓝选民人数约为544.9万人,约占总数的41.6%。参照2008年的选民结构比例,2012年大选泛蓝选民总数约为555.5万人,泛绿选民总数约为512.8万人。国民党与亲民党的得票总数约为726.1万,泛蓝阵营实际多出选票170.6万张票,约占中间选民的64%,这表明多数选民还是选择支持泛蓝阵营。即使把亲民党宋楚瑜的支持者全部算作中间选民,国民党方面仍然还有133.7万张中间选民的选票,即超过半数的人支持马英九。

(二)2012年大选与中间选举民的政治参与

虽然台湾中间选民在政治参与方面,呈现出政治立场变动频繁、投票取向相对分歧、政治态度不稳定等特点,但是中间选民在本次大选中呈现出来的政治参与的新特点,却值得重新关注。

1、理性中间选民人数居多。有学者将台湾中间选民分为5类:一是政治无知者。此类选民严重缺乏政治知识,无特殊政治立场。二是政治冷漠者。这类选民没有明显的人口特征,对政治事务和选举较为冷漠,政治参与度低,投票率通常不高,又被称为“不投票选民”。三是理性投票者。这类选民多居住在都市区,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和自主立场较强,具有“中产阶级价值”的政治取向,投票多以政见或候选人为取向,不容易受政治抹黑和负面宣传的影响,他们要求候选人拿出实际政绩,而不是空洞的意识形态诉求或大开选举支票。四是立场游离者。这类选民没有固定的投票倾向,一般视选情态势决定支持对象。五是拒绝表态者,这类选民或许已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投票倾向,但在接受民调访问时不愿作答,拒绝表明其政治立场的选民。[4]

观察此次大选结果不难看出,第三类理性投票选民人数在不断增加,正在成为中间选民的主流。理性中间选民多数聚集在都市区,一般看重候选人的施政能力和政绩,往往以候选人及其经济类竞选政见作为投票取向,厌恶、反对恶质选举文化,投票取向较为独立,不易受他人影响,即使是偏绿的年轻选民也更加务实,关注就业胜过蓝绿色彩。理性中间选民人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正如美国学者任雪丽(Shelley

Rigger)在分析岛内四代人的思想形成和性格特点时指出,1968年以后出生的为第四代人,与前几代有了更大的不同。第四代人对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表示冷漠,认为统独都是政治人物手中的工具,是不真实的问题。[5]选后也有人将此类中间选民称为“经济选民”,认为“经济选民”在这次选举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选举前的两个星期,企业领袖,包括选前一天振臂一呼支持“九二共识”的宏达电董事长王雪红、曾经是深绿支持者的长荣集团老板张荣发都是经济选民的代表性人物。这部分中间选民从总体上来说,能够比较理性地看马英九执政以来的政策作为。2012年马英九大选获胜,与认同其政见与形象的理性中间选民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2、中间选民的经济诉求优先。对中间选民来说,经济问题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影响他们投票意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蓝、绿阵营在选举过程中抛出的一些经济政策纲领内容,就充分考虑到了中间选民的经济诉求。国民党方面,马英九以“黄金十年”作为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目标,重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产业政策以“六大新兴产业”与“四大智慧产业”为主;财税政策以公平、轻赋(降税)为主,增税为辅;在环保与经济发展问题力争平衡处理,尽量不因环保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但也不忽视环保问题。而蔡英文的经济政策,只是在环保与经济发展问题对中间选民有吸引力,强调“环保先于经济”,“环保重于经济”,强烈反对在岛内发展石化产业、反对核能建设,提出“核四兴建不商转”与“2025年实现非核家园”主张。其他的诸如“反全球化”的政策,较为空洞与抽象,对中间选民缺乏吸引力,在选举的经济议题上居于劣势。

两岸经济关系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蓝、绿阵营的两岸经贸政策,也是中间选民极为关切的。马英九在两岸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未来会延续务实、开放的政策,推进两岸合作。相对的,两岸经济议题是蔡英文的弱点。蔡英文在坚持民进党“台独”路线与“反中”立场下,坚决否定与不承认“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最大风险。在此原则与立场下,蔡英文一直攻击马英九的两岸经贸政策是“卖台亲中”,反对两岸经济合作,反对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主张“公投ECFA”或反对ECFA。正如有媒体在评论蔡英文“十年政纲”时指出:“此举缺乏新意,固然可以稳定绿营支持者,不免让中间选民失望。提到维持现状的“台湾共识”也被认为是模糊其词、内容空洞,连外籍媒体都产生质疑。两岸政策是民进党与国民党差距最大的政策,蔡英文昨天端出的主菜,如同外界预期,并没有突破民进党底线,蔡仍重申“台湾前途决议文”、维持台海现状等,这些论述都是‘独派”’所能接受的‘保守牌’。蔡的两岸论述,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