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正文
(吴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西方公民新闻运动的概念、模式,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分析认为,自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的发达,不但不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终结者,而且会是更有力的维护者,只要人类对新闻需求的目标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只要我们还希望通过新闻这种方式来探测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与实践纲领。
【关键词】公民新闻运动 新媒体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提出已经有半个世纪了,然而其基本内核应该包括哪些方面?今天流行的新闻专业主义与过去相比有什么差别?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新闻传播界。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又带来了新的变数。美国学者罗森(Jay Rosen)便放言:"大众传媒的时代不过是一个时代,它不会永远持续下去。"①他认为,公民新闻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大众传媒将被公民新闻所取代。以至于有人进一步追问,作为新闻业重要标志的"新闻专业主义"是否也将不复存在。那么,究竟问题核心何在?此类观点有多少合理性,又存在怎样的误区呢?
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些问题,至少要先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出现对于理解人类的新闻需求有什么意义?
2.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
3.公民记者的出现对新闻专业主义本身有什么影响?
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和媒体?
自新闻业产生以来,新闻报道范式(或者称报道方式)出现过几次重大的变革。这些报道范式至少包括如下几种:政党报业(观念新闻学)--客观新闻业(信息新闻学)--解释性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新新闻主义--精确新闻学--亲近新闻学--公民新闻运动。
剖析这些报道范式变革的内在动因,其实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②因为这些报道范式的产生,是社会对新闻活动的基本诉求和新闻行业内部运动的合力之产物。每一次报道范式的转型都有着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哲学思考,除新新闻学选择了一种感性主义的主张,持一种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外,其他的报道范式都是西方主流的理性主义和科学至上的思想对新闻传播活动反思的产物。每次转型与变革,都直接吸收了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成果。因为这些报道范式的探索者都在回答一个基本的论题,那就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如何认识和符号化再现其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如何把握事实背后的真相,如何才能将真实、精确、完整和深刻的新闻事实呈现于社会大众,以达到让公众对社会的变化和运动的准确把握,有利于人们的社群生活,使得新闻可以真正起到社会 望者的功能。
比如说,客观新闻学强调新闻从业者能够认识事实,并可以借助一些客观策略(如第三人称叙事、去感情化表达、事实与观点分离、倒金字塔结构等等)来呈现新闻事实;解释性报道提出,新闻报道不能止于事实的表象,而是要解释分析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在How和Why上下功夫;调查性报道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记者须深入事实的脉络之中,去揭示事实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挖掘那些被权力和利益遮蔽和掩盖的真相;精确新闻学则希望新闻记者不仅可以报道那些显露的新闻事实,而且能够用实证社会科学方法来收集、整理那些隐含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运动规律;而亲近新闻学则强调以人类学民族志的方式,来揭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细微之处。它期望新闻记者成为当地社区历史与公众生活方面的专家,知道如何倾听、如何与公民交谈,知道如何传递公众意见,知道如何方能及时掌握到更多的细节,达到"接近真实"的目的。③直言之,这些报道范式的探索者,孜孜以求的是报道的新闻事实的精确,揭示的真相的完整、全面与深入。
顺沿这一思路,我们大概不难发现,人类之所以对新闻报道是否可能提供精确、深入与全面的新闻信息有着固执般的苛求,是因为人类一直追求一种自主的社会生活,而这种自主的社会生活与民主有关,是以笔者认为,新闻的根就是民主。④众所周知,民主的前提是独立的、理性的公民,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前提之下,就公共事务进行广泛的辩论,以求在观念的市场上寻求妥协与共识,并在共识的基础上完成决策与行动。
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发现,托克维尔曾描述的美国社区生活正在逐渐衰落,那种喜好结社、喜欢过有组织的公民生活、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喝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从事集体行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⑤其实就在他发现这一问题之前,美国新闻工作者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起了一场旨在重建公共领域的新闻改革运动--公共新闻运动(public journalism)(亦称公民新闻运动civic journalism)。
二、公共新闻运动的内涵与困境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姆斯・凯里认为,公共新闻思潮是美国新闻学继党派新闻学和以寻求社会信任为特征的现代新闻学以来的第三次革命性思潮。
公共新闻运动的内核是什么呢?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梅耶(Philip Meyer),从六个方面界定"公共新闻":
第一,公共新闻要重新树立公共意识,让大家关心公共生活;
第二,新闻媒体应该对那些重要的公共问题关注时间长一点,不能总是从报道一事很快地转向另一事;
第三,不能仅仅关注事件本身的报道,还要帮助公众看到事实背后潜在的社会问题的根源:
第四,不要只关注极端,关注反常;
第五,对有关政治争论的报道,应该重视争论的内容而不是热闹的技巧;
第六,要培养公众的思考能力。⑥
与社会责任论建立在精英民主基础之上不同,公民新闻运动的哲学基础是当下流行的商议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⑦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西方民主理论发生了一次从"以投票为中心"的民主理论到"以对话为中心"的民主理论的转向,而这一转向的集中体现就是商议民主的出现。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民主是一场博弈。因为"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政治本质上是一场争夺人们可借以控制行政权力的职位的斗争。决定公共领域和议会中政治性意见形成和意志形成过程的,是为保住或获得权力职位而进行策略性行动的集体行动者之间的竞争。"⑧公民新闻运动的主将罗森(Jay Rosen)指出,民主的理念是一个"交谈者的社会"(society of conversationalists),而新闻的公共作用正在于"放大和改善"交谈者的交谈。他指出,"当报纸将其角色限定为仅向交际渠道另一端输送信息时,它就已经放弃了积极推动交谈的作用"。⑨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格拉瑟教授(Theodore L.Glasser)这样总结"公共新闻"的行动和目标:公共新闻是一种每天都在运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它号召记者:
1.将受众作为公民,作为公共事件的潜在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公共事件的)牺牲者或旁观者;2.帮助解决社会问题;3.改善公众讨论的舆论环境,而不是冷眼旁观这种环境越变越坏;4.帮助公共生活走向更加和谐美好。⑩
不过,舒德森教授认为公民新闻运动并非一种新模式。他将美国历史上新闻业服务民主归结为三种模式:倡导者模式、市场模式和受托人模式。(11)
市场模式:记者通过提供公众要求的东西最好地服务公众,其目的是愉悦受众或者消费者。消费者的要求就是新闻产品的最终仲裁者。这种模式是记者所诅咒的,他们从来不把它看作一种理想或志向。这是商业机构的模式,而不是新闻编辑室的。
倡导者模式:新闻业应该从政党的视角供给新闻,新闻业通过成为传递政党观点的机构服务公众。这里新闻业是一个顺从政党的附属机构,而不是一个完全自治的商业企业。这种模式在19世纪政党报纸时期流行。
受托人(守门者)模式:记者根据他们作为职业组织认为公众应该知道的东西提供新闻。他们相信公民应该是被告知的民主社会的参与者。
在西方,新闻业一直被理解为在市场模式和受托人模式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斗争。在受托人模式里,记者把公众看成公民。在这个意义上说,公民新闻运动其实就是守门者新闻业的变种。因为,公民新闻运动和守门者新闻业一样,报道新闻的权威没有变,服务的宗旨也没有变--它不是服务于市场利益,也不是某政党的利益,而是公共利益。
公民新闻运动虽然为世人所关注,但其理论与现实的困境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梅耶认为,"公共新闻"最大的困惑是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相矛盾,因为理论的初创者们没有对公共新闻这个概念给出定义,而且在理论框架上也是比较模糊的。(12)《华盛顿邮报》前主编李奥纳德・唐尼(Leonard Downie)对"公共新闻"提出了疑问,他认为这个被称作"公共新闻"的东西,更像是报社发展推广部门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记者应该做的事。(13)美联社1997年的调查表明,只有14%的媒体主管认为新闻媒体听取公众的意见使新闻报道得到了改善,而33%的媒体主管认为建立公众和媒体之间的这种直接的交流是个糟糕的想法。41%的主管认为公民新闻充其量是起哄,是一种促销手段,或是"让那些发行人自我感觉良好的噱头"。(14)
公共新闻运动在美国终究未能成为媒体的主流形态,因为经费、理念、支持的媒体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一运动至2003年春,实际上终结了。但这一新闻改革运动还是值得反思的。如查瑞特(Arthur Charity)认为:"公共新闻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对'人'--报纸的读者或电波媒体的受众--的关注,将他们作为报道什么、如何报道的决定性来源。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公共领域应建立在公民自己达成协议的基础之上,所以公共新闻记者已探索出让美国人自己塑造'人民论坛'(National Debate)之道。"(15)还有学者认为,公共新闻是一种理想化的尝试--"这场运动是为了提高公民的意识和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所做的真正努力。这对社会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项伟大的尝试,但这是不是新闻的一项功能却是另外一回事。"(16)
三、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透视新闻专业主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核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却并不妨碍我们仍然频繁使用这个术语,如我们会指责某媒体的报道没有达到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也会说某记者不够专业等等。那么我们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呢?
第一,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专业有关
1915年,弗莱克斯纳(Flexner)提出了专业化的六个特征:(1)有个人责任感;(2)有科学和学习的基础;(3)将专门知识运用到实践中;(4)群体共享技术;(5)组建自我组织;(6)有无私的概念。
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1968年在其专著中对专业化的简单界定是:(1)正规的培训;(2)高水平的技能;(3)确保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