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宏生:混合与重构:媒介文化的“球土化”

作者:欧阳宏生发布日期:2008-10-18

「欧阳宏生:混合与重构:媒介文化的“球土化”」正文

【摘要】球土化(glocalization)观念融合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地方化(localition)两个极端,用以强调二者的相反相成和互动发展。对于正在构建本土文化与融入全球化之间寻找张力空间的中国传媒来说,这一观念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和实践框架。本文从“球土化”这一理念入手,分析了媒介文化的“球土化”现象,论述了作为传媒辩证法―――媒介“球土化”的思维,提出了在“球土化”实践中应坚持的方针和策略。

【关键词】媒介文化 球土化 混合 重构

球土化(glocalization)观念融合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地方化(localition)两个极端,用以强调二者的相反相成和互动发展。对于正在构建本土文化与融入全球化之间寻找张力空间的中国传媒来说,这一观念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和实践框架。本文从“球土化”这一理念入手,分析了媒介文化的“球土化”现象,论述了作为传媒辩证法―――媒介“球土化”的思维,提出了在“球土化”实践中应坚持的方针和策略。

球土化的三种面相

当代文化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球土化(glocalization)。这一理念融合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本土化(localition)两个极端,用以强调二者的相反相成和互动发展。“glocalization”这一名词在华语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翻译,笔者所见就有“全球地方化”、“球土化”、“全球地域化”、“全球在地化”、“全球本土化”等琳琅数种。具体译法的不同虽是一个形式问题,但它从深层反映出此词还没有从一般性的名词术语过渡到严格意义上既具有描述功能又具有规范功能的学术概念,进而说明围绕着球土化,我国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和评价,其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建构。无论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或一种观念,还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球土化都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征,对它的理解涉及到多种因素和众多学科,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在此,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区分“全球性”、“全球化”、“全球主义”的做法很有启发意义,我们就从区分球土化的不同面相入手去理解它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从事实层面来看,球土化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一般来说,全球化是指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密切、相互渗透与融合不断加强和全球一致性因素不断增长的过程和发展趋势。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同质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过程。在资本、信息、权力和财富日益集中的同时,其分散化的趋势也有增无减。例如当今世界,信息高度集中于西方发达传媒手中,但各国人民对信息共享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信息垄断日益不可能。在各民族和各文明体系在生活、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趋同化的同时,特殊化和多样化也日益凸显。身处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却发现四周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再度抬头,回归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媒介正以新的方式运作,一方面提供给民众以全球共享的交流空间,另一方面正以复苏地方性文化的怀旧情愫,来满足当地的、本民族的或某一社会群体的需求。球土化就是指这种巨大的两重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在世界各地以多元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

从理论层面来看,球土化是新的全球化理论视域。

哲学上的二律悖反揭示了人类的认识活动深入发展后所必然面对的一种冲突情景。全球化研究的深入表现就在于球土化―――这一全球化过程中包含的二律悖反被揭示出来:当代的本土实际上就是一种“全球化了”的本土,反之,全球化一旦落实到某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它也就成了一种“本土化了”的全球。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过程中,最封闭的民族也不可能没有全球化的痕迹,反之,即使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也不可能没有民族的烙印。这种充满辩证法的观念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冲突、融合,确立对待全球化的正确态度。罗伯逊指出,即使不以球土化来代替全球化,也应该从这一视角考虑全球化。

从实践层面来看,球土化是解决全球与本土冲突的策略。

长期以来,全球与本土的冲突是全球化实践中最为紧张而又难以摆脱的问题。全球化很可能变化成改头换面的西方中心主义,而本土化经常是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的体现。球土化试图选择两极之间的立场,以一种非对抗的同时又是非妥协的姿态解决问题。这一策略不仅被跨国公司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找某种可伸缩与谈判的张力空间。其中最有影响的主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地化。以上我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球土化”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正确认识球土化这一观念是我们分析媒介文化“球土化”现象的重要基础。

媒介文化的“球土化”现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变化相互作用,最终使一个全球化的媒介市场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所谓媒介全球化,一方面是指信息的全球流动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地理疆界,我们正亲眼目睹着视听产品的“非领土化”和跨国传送系统的精心运作。新技术所能提供的服务和观念可以将世界上最遥远的地区也引入国际媒介社会。另一方面是指媒介资本在世界范围里的扩张。迪斯尼(Disney)、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Time Warner)、索尼(Sony)、新闻集团(News Corperation)、维亚康姆(Vi-acom)和贝塔斯曼(Bertelsmann)等全球性的媒介帝国相继出现且统治疆域日益扩大。这些媒介寡头的经营目标都在全球市场,它们在利润和竞争原理的驱动下,力图将自己的产品提供给最大数量的消费者。“视听地理正在逐步脱离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空间范围,而在国际消费者文化这一普世化的原则下加以重新调整。”①在此基础上,受经济和企业需求驱动的全球媒介文化应运而生,它们对各国的本土媒介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者在持续地相互冲突、抗拒与融合的过程中重组着。长期以来,各本土媒介文化普遍服务于政治和社会利益,塑造国家集体生活,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中心。但是当新的全球媒介文化无视种族、语言、文化实体,从商业需求和消费趋向出发,在全球范围内竞逐市场时,本土媒介文化被卷入了全球网络中做着“不规则、不均衡以及不等速”的运动,全球与地方、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已不能截然二分,既有的价值观念还在,但是它们已经被结构进一个完全不同的序列里。这一过程是不能单纯地以全球化或本土化来涵盖的,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媒介文化的球土化。下面我们就从媒介的属性出发,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考察这种媒介的球土化现象。

1.商业性文化传播中的同质联结与异质分立

当今世界,全球文化商品和传媒文本出现了明显的趋同现象和标准化。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浪潮,全球很多国家的传媒业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市场规则和消费者口味主导的大众文化渐渐成为全球媒介文化主流;而跨国媒介公司携其雄厚的资本、规模经济以及强大的传播技巧,对本土大众文化的游戏规则、内容形式甚至价值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使全世界的媒介市场日趋标准化和同质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范围的电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互文本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欧美成功的节目形态在不同国家的电视屏幕上被复制。比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本土版的《谁会成为百万富翁》。在我国,欧美国家一批版式输入后形成的益智与娱乐节目已成为一种引入关注的文化现象,《玫瑰之约》、《快乐大本营》、《开心辞典》、《幸运52》、《实话实话》等当红的电视节目几乎都是引进西方电视节目形态的产物,它们的母本可以是一个全球通用的模式,从制作程式到表现元素都高度类型化。但是另一方面,虽然资本主义消费性的大众文化正在促进对各本土媒介的工具性联结与标准化控制,但各国的大众文化却极不相同,其多元差异甚至随着它的发展日益扩大。一般而言,大众市场较之精英市场与地方的感情隶属关系强大得多。许多西方的电视节目非常热门,以其“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力量受到精英人群的欢迎,却不能有效渗入大众市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节目是那些能有效适应本土文化环境和需求的节目。这就造成了各地方的大众文化在内容、形式、风格上都深深地带有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烙印。就是行销全球的文化商品,人们也是以不同的地方文化体验去与同一的标准化商品相互影响,并使其产生新的意义。

2.价值认同构筑上的横向扩散和纵向延续

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介作为意识形态场域,已成为一个全球价值观和民族认同观角力的场域。传统上的民族认同感“为居于一个特定地方的人们所共有,包括了感情和价值观,这是就某种连续感、共同的记忆和共同的命运感而言的。”②媒介通过对独特的民族风景、传说与环境、历史与现实的表现和重新加以创作,传达出独特的民族历史感和命运感,促成了人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然而,在现今全球化及后现代消费的时代,在资本主义的商品逻辑推动下,跨国传播集团建立起庞大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和影视娱乐体系,无偏见地吸收各本土文化中一切有市场价值的东西,如西方的科学文化、亚洲的历史、非洲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再以后现代主义无节制的复制、模拟和戏仿、增殖的方式对这些来自世界的文化素材加以拼贴,继而跨越国界地在世界市场上推广这些包含着多元文化价值的信息。受到这种全球横向扩散的文化价值影响,民族文化边界日益模糊并不断被改写,地方的文化意义处于持续变动和重构之中。但是我们也同时注意到,在欧洲杯足球赛、指环王系列电影、伊拉克战争报道、英国王室新闻以及来自跨国公司的各种消费品广告等一系列域外媒介图景之外,各本土媒介文化对地方性定位的日益强调。突出表现就是各国新闻日益走向本地叙事。在我国,《南京零距离》被各地电视台争相复制也表现出媒介以接近性争取受众的取向,地缘、血缘和传统制定出人们优先关注的议事日程。对于扎根于日常生活实践的人们来说,全球拼贴式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舶来品和娱乐品被消费的,倘若要使全球文化真正在道德和价值意义上被本土人们接受和参与,它必须与本土的价值观结合进行叙述,才能使相对遥远的事件和问题找到本土的意义关注点。跨国传媒纷纷奉行的本土化策略对此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由此可见,在全球文化的冲击下,地方在物质文化、行为和制度文化层面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属于文化深层结构的精神传统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力量,它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历史延续性。当外来文化的价值因子不断冲击、改写本土的文化边界,促成其重新建构时,本土文化的深层结构仍作为文化基因和遗传内码而存在着,并使新质文化与“他者文化”的边界再度得到肯定,民族认同在解构、建构中保持着其特异性和纵向的延续性。

对传媒文化的球土化现象作了简单的描述,可以看出全球媒介文化正在对地方媒介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迫使其进行转型以适应文化变迁。同时本土文化并不是被动地顺应,而是经过一系列阐释、变异,调动自身的文化资源以辩证的方式对文化进口施加影响。这是一个双向进行的动态的过程,这一混合过程伴随着的不是本土媒介文化的开放和消亡,而是重构。

媒介球土化思维:特殊的辩证法天平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西之争、古今之争、体用之争的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已经丧失了应答和解释当代文化问题的效力。如前所述,“球土化”思维的要点是:当代的本土实际上就是一种“全球化了的”本土,反之,全球化一旦落实到某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它也就成了一种“本土化了”的全球。这一研究方法最强有力的一点即在于提出了一个思想框架,它保留了全球化综合与变异同时并存的进程,同时允许我们以联动的、发展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将其引入媒介意识中,将会使媒介走出多年来备受困扰的一些理论误区,为其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提供思想武器和方法论。

第一,它克服了文化实体化的思维方式球土化思维肯定了媒介文化转型中的两个前置性条件。其一,在全球联结的时代,不存在本真性的本土文化。“或许从来就不存在本地人,不存在囿于自己所属那片天地的人们,不存在与更广阔的天地接触却仍保持自己纯洁性的群体。”③事实上,每种文化都不断地从外来文化因素中吸取资源,并有机地将其融入自己的内部使其自然化。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