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杨晟宇李梦遥:权威人格与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正文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在一个道德两难的情境中,权威人格和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研究以某市公检法系统的122名公务员为被试。首先采用权威人格问卷筛选出高权威人格组和低权威人格组被试,然后分别进行高、低权力感的启动,最后让被试对一个道德上的两难情景做出选择,选择的结果可以反映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高权威人格组被试在启动了他们高的权力感后,产生了明显的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思维,而对低权威人格被试,他们道德思维方式则不受权力感启动的影响。由于社会冲突的产生常常与冲突情境中的道德思维方式有关,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些社会冲突产生的原因,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 权威人格;权力感;道德思维;规则导向;结果导向;社会冲突
1.前言
社会的运行总是伴随着社会冲突的产生与解决,而部分冲突的产生正是由矛盾双方对道德问题处理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比如,沿街摆摊的小贩影响了市容和交通,按照城市管理条例,所有不合法的摊点都应该取缔;但另一方面,几乎绝大多数的小商小贩都是一个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通过摆摊设点以维持生计,所以我们应该同情他们,给他们一个谋生的空间。对一个城市的执法人员来讲,他们往往面临一个道德上的两难情景,是坚决取缔不合法的商贩,因为这是规则使然,还是给他们一点自由,而这又意味着对规则的破坏。在道德思维中,前者被称之为是规则导向的或者是基于规则(rule-based)的道德思维,后者称之为是结果导向的或者是基于结果(outcome-based)的道德思维。在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中,一种行为的正确与否与该行为发生时的情景无关,而作为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一种行为的正确性不是由它与规则的符合程度决定的,而是由该行为的后果所决定(Lammers&Stapel,2009)。
是规则导向还是结果导向反映的不是道德思维本身,而是道德思维的方式,即一个人在做出道德判断的时候,是基于何种标准或参照物,它不涉及道德思维自身的善或恶的问题。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的哲学来源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绝对主义道德原则。绝对主义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准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而无论所造成的结果是怎样的(Kant,1785/1997;Hauser,Cushman,Young,Jin,&Mikhail,2007)。结果主义的道德原则来源于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按照边沁的观点,事情的正确以及道德与否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后果(Bentham,1789;Mill,1861/1991)。
Kipnis(1972)认为,人们道德思维的方式会受到权力感的影响。Anderson和Galinsky(2006)以及Anderson,John和Keltner(2005)的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对权力的感受将影响他们的道德偏好;Lammers等人(Lammers&Stapel,2009)发现,在启动被试的高权力感后,在道德两难的情景中,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主要是规则导向的,而对启动低权力感的被试来讲则主要是结果导向的。这里的权力感是指个体认为拥有对自己和他人资源的影响和控制能力,而不代表一个人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或实际拥有权力的大小(Galinsky,Gruenfeld,&Magee,2003;Keltner,Gruenfeld,&Anderson,2003)。虽然在生活中权力和身份常常密切关联,即拥有权力的身份容易形成强的权力意识,而在不实际掌握权力的人身上也会产生权力感,Weber(1947)认为,权力与身份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对权力感的其他研究还显示,权力感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Lee&Tiedens,2001),减少人们对他人观点的采择和换位思考能力(Galinsky,Magee,Inesi,&Gruenfeld,2006),高的权力感还会降低人们的同情心(van Kleef et al.,2008)和增加行为的进逼性(Smith&Bargh,2008)。
与权力感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权威人格。
Arendt(1961)曾把权威界定为是基于相互认同的命令和服从。而权威人格就是在命令与服从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双重特性的人格。对权威人格研究影响最大的是在1950年出版的由Theodor W.Adorno等人所著的《权威人格》一书。Adorno等人把权威人格的特征概括为“守旧、反智力、反内省、迷信、刻板印象、对权威的顺从和以权威自居并存”等(Adorno,Frenkel-Brunswik,Levinson,&Sanford,1950)。Altemeyer(1998)提出权威人格的三大特点,1)对合法权威的顺从;2)对合法目标的攻击;3)固守所追随领导的价值观和信仰。虽然不同学者对权威人格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权威人格具有服从权威和以权威自居的双重心理特征。
已有的对权威人格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权威人格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呈明显的正相关(Crowson,Thoma,&Hestevold,2005),高权威主义者对重罪犯判以更多的死刑(McCann,2008),对强奸犯判以更长的刑期(McCann,2009)。Benjamin(2006)通过对权威人格和暴力态度的相关研究发现,权威人格与对战争、暴力刑罚、体罚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van Ijzendoorn(1989)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权威主义人格和道德判断的关系,他发现权威主义人格会显著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水平。Norris(2005)认为,在对权威主义的研究中,道德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权威主义者的惩罚本性(punitivenature)来源于他们对规则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关键性角色的一种信念。Norris还认为,稳定的社会秩序对权威人格者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可供遵循的规则,权威人格者将被心理上的冲突所压垮(Norris,2005)。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权威主义者面临道德两难问题时,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倾向于规则导向的,因为结果导向的思维意味着变通和讲求实际,而这可能导致命令与服从关系的动摇,并违反他们所认为的规则和法律是社会生活基本准则的信念。
仲兵和刘爱芳(2009)通过对90名在职公务员和125名非公务员的抽样调查发现,公务员与非公务员相比,具有明显的权威人格倾向,而且这种权威人格倾向与职务高低无关。从上述对权威人格的研究和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来看,诸如像警察、城管这样可能具有较高权威人格倾向的执法人员,往往有着坚守法律和法规的信念,而且也正是那些法律或法规才给了他们执法的正当性,因此,他们在进行道德决策时很可能是规则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的。作为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其行为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法律或法规的要求,而与实际的结果无关。在大量的因市容管理、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而导致的冲突事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执法人员在维护法律和法规的名义下,对社会弱势群体所表现出的强硬的、咄咄逼人的行为,甚至还产生了在法律和法规名义下的所谓“权力性暴力”(power violence)。
但是,从权威人格者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同时有着进逼和顺从的双重心理,也就是当他们不具有权威的身份,或者不实际处于权威的地位时,其行为未必是咄咄逼人的,甚至完全可能是一种相反的状态,即乖巧、依附和服从,而只有当权威人格者处于以权威自居而不是服从权威的地位时,他们才更可能表现出进逼性的行为。由于权力感可以增加权威人格者以权威自居的心理(Ricoeur,2010),所以当权威人格者在拥有权力或者认为自己是有权力的时候,就可能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表现出对他人进逼性的一面,这种进逼性的主要来源就是他们所认为的自身行为具有符合规则的正当性。因此,在权威人格者同时拥有权力感的时候,他们的道德思维方式有可能主要是规则导向的,而当他们不拥有实际的权力,或者没有产生权力感的时候,就不一定在行为上表现出进逼性的一面,也不表现出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思维方式。
综合以上分析,本实验将探讨权威人格、权力感与道德思维方式的关系,重点研究当高权威人格者在有权力感和没有权力感两种条件下,他们在道德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虽然已有研究证明了权力感会影响个体的道德思维,权威人格也可能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三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尤其是在权威人格和道德思维方式的关系上始终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我们从已有的研究基础出发,提出如下假设:高权威人格者只有在感到自己拥有权力时才表现出以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而在不具有权力感时,高权威人格者并不一定产生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思维;对低权威人格者,不论是否拥有权力感,都不一定产生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思维方式。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揭示权力感对权威人格者道德决策的影响,实践意义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强势群体,即那些有着强烈权力感的权威人格者在面临道德两难情境时,他们的道德决策是基于何种标准做出的。而不同的道德决策或道德思维方式将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冲突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检验研究假设,我们以公检法系统的公务员为被试,首先采用权威人格问卷筛选出高权威人格组和低权威人格组,然后对两组被试都进行高、低权力感的启动,最后让被试对一个道德上的两难情景做出选择,选择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是规则导向的还是结果导向的。
2.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某地公检法系统中的122名公务员,其中公安局35人,检察院42人,法院45人。男性54人,女性68人(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调查未涉及年龄、职务、岗位等人口学信息)。
2.2实验材料
权威人格问卷采用Altemeyer1981年出版、刘爱芳(2009)修订的“权威主义问卷”,该问卷由24题组成,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成分,即权威侵犯、权威服从和传统性。采用7点计分法,正向与反向题各12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样本为82名公务员,92名大学生)为0。83,与Altemeyer问卷(会聚效度,样本为68名大学生)相关为0.46。
权力感的启动采用词语搜索任务(参见Chen,Lee-Chai,&Bargh,2001)。该方法是向被试提供一个12×12的由汉字组成的矩阵,要求被试从中圈出18个词。对高权力感启动组的被试,18个词中有13个是与权力有关的,如控制、管理、命令等,另5个词是无关词,如楼房、白纸等;对低权力感启动组的被试,18个词中有13个是与无权力有关的,如依赖、无助、服从等,另5个也是无关词。词语搜索任务是启动权力感的常用方法,在许多研究中(如Chen et al.,2001,Lammers&Stapel,2009),都已证明可以有效地启动被试的高和低的权力感。云祥、李小平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将三种权力感的启动方法(词语搜索;组句,即让被试将包含控制、命令或服从、依赖的词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情境回忆,即让被试回忆自己有权力或没有权力的情境;)作为自变量,将风险偏好(一个和权力感大小有关的心理变量)作为因变量,比较了不同权力感启动方法的启动效应,结果证明词语搜索和情境回忆具有最显著的启动效应(云祥,李小平,2011)。
道德思维方式的确定采用由Hauser等人修改的火车问题图(Hauser et al.,2007)中的一个,图片反映了一个道德选择的两难情境:在火车驶来的前方有5个工人正站在轨道上,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火车将很快撞上这5个人,如果扳动道岔让火车驶向旁边的岔道可以救下这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