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马戎发布日期:2017-02-18

「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正文

内容提要:本文就世界上一些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的建立和崩溃等问题进行探讨,从各种角度来说明民族主义给历史和当代国家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并在与其他国家民族问题的比较当中,分析我国民族问题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中华民族大家庭及其凝聚力的特点。

关 键 词:中华民族  凝聚力  多元一体格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国家正式识别的共有56个民族族群,还有其他尚待分析和进一步识别的族群(如西藏的人等)。我们称这个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r

我们之所以称它为一个“民族大家庭”,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这些民族群体所居住的地域东临万里海洋,北临荒漠雪原,西为世界屋脊的高原,南为热带丛林,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生态系统。这些民族群体即是在这个地理生态系统中生长繁衍和逐步发展而成的。他们是东亚大陆上这块古老土地的共同主人。

二是在这个地理生态系统中,这些民族群体并非各自孤立地形成与发展的,而是在相互之间非常密切的交往、交融的演变中形成与发展的,其中不仅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交往,还有文化、血缘等方面的交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族群消失了,其成员融入其他族群,另一些新的族群又在吸收了大量其他族群的成员的过程中发展强大起来。

三是这些民族围绕着一个核心族群,形成了具有强大向心凝聚力的政治、经济、文化实体,就像一个有许多成员的大家庭。这个核心族群就是居住在这个地理生态系统的中心地带、在科技文化和农耕经济方面相对发达、通过不断融合吸收其他族群而拥有庞大人口的汉族集团。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族群在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如在元朝和清朝时期,蒙古族和满族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应当怎样来描述我们这个有几千年历史、历经变迁的“民族大家庭”及其发展规律?应当如何归纳和概括这个“民族大家庭”成员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力量把如此众多的族群如此长久地凝聚在一起?与其他多民族国家相比,我国的民族关系有什么共同性和特殊性?长期以来,这些始终是我国从事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人所考虑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多民族大国,它们通常是通过军事征服、政治兼并、经济扩张和文化融合等手段而建立,有时是通过统治者家族之间的联姻而建立起来的。这些多民族大国,如古代的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近代的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等,它们中的大多数已在内乱或对外战争中崩溃。至本世纪后半叶,这些多民族大国保存下来的只有两个――苏联和中国,它们分别继承了前沙皇俄国和满清王朝的多民族政治实体。(注:为什么唯独这两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大国保存下来,可能有三个因素:一是沙皇俄国和满清中国位于欧亚交界与东亚地区,其社会基础(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在生产力水平和组织形式发展上是落后的农奴制和封建地主经济,社会主体人口缺乏进入国际市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动力,也就缺乏当时西欧各国民众的那种建立民族国家的动力。二是这两个大国面临政治解体威胁的时间,要晚于西欧各国;而且在当时有可能促使其解体的力量主要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而正在这个历史关头,发生了“十月革命”和“辛亥革命”;在内战之后建立的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在与欧美的政治对抗中有效地控制住了内部任何进行“民族自决”的企图。三是这两个国家都有极为辽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相对独立且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可以较少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扰。)90年代初期,苏联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解体,也影响到部分东欧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的解体。之后,西方政界、新闻媒体和学者们,都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其中不少人也在期待着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解体。他们认为,在前苏联所出现的事态,也将会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重演。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实现在政治、法律、文化、语言、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民族平等,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的优秀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巩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并为各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沿海地区与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族群文化差异在新的市场机制下,民族交往加强后所引发的矛盾:这些都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解决。几千年来中国发展的历史有其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特点,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解决也应该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的规律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究竟是什么,仍然需要根据历史进程的事实来加以科学地说明。如果我们认为中国今后不会走上前苏联那样政治解体的道路,我们的根据是什么?这些都是我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当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本国民族主义高涨所引起的政治不稳定,如加拿大面临着魁北克要求独立的问题,美国的种族冲突200多年来始终不曾真正停止,英国已经被北爱尔兰问题困扰了半个世纪,西班牙的巴斯克问题,法德等西欧各国的外籍工人问题,波黑的内战,非洲各国的族群冲突与屠杀,塞浦路斯的希土两族问题,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库尔德人问题,中东以色列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亚各国的内战,印度的锡克族问题,斯里兰卡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的内战,澳大利亚的土著人运动,拉丁美洲各国的白人、混血儿和土著印第安人族群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不同程度的民族冲突,始终困扰着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发展。

经过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民族迁移与混血,加上欧美国家在全球推行殖民主义运动以及当代的人口迁移等等社会变迁,可以说,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说自己是个真正的“单一民族国家”,几乎每一个国家今天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民族问题。在与其他国家民族问题的比较当中,分析我国民族问题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中华民族大家庭”及凝聚力的特点,无论在学术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在今天都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1988年11月,费孝通教授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泰纳演讲”(Tanner Lecture)作主题发言,发表了题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演说。他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做了综合性的分析,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系统性的理论。这篇演说在《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发表以后,在国内外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和高度的评价。同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又把费老的这篇文章与其他学者相关的文章编成一本论文集出版,书名叫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996年10月,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即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与中国的民族间关系”。这些活动反映出,这一理论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认同并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在“八五”期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名誉所长费孝通教授牵头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注:也有学者认为“向心力”不能全面而确切地表述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内涵,“凝聚力”中的“凝”字不能确切地表述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动态,因而主张使用“聚合力”。(陈连开,1994.275-276)“凝聚”两个字放在一起,似仍可表述动态过程,且“凝聚力”一词已广泛应用,所以我们在这里继续延用。哪一个词汇表述更为确切,今后仍可讨论。另外,有一些学者在使用“中华民族凝聚力”概念时,主要应用于海外华人与祖国之间在血统和文化方面的血肉联系,这一用法与本文使用的定义有所不同。在学术用语的应用上,只要在具体应用时各自定义明确,应当允许有不同的理解。)我所组织了课题组。在某种意义上,这一课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继续和深入,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个大框架上来进一步讨论各民族群体间交往和交融的历史条件、具体形式与内容,分析我国民族关系中仍然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各民族协调发展与共同繁荣的途径。在当今世界各地民族主义普遍高涨、民族冲突不断激化的情况下,这一研究所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和经验,不但对我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具有直接的应用性,也可供其他国家借鉴;因为它研究了世界发展中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也可以推动国际学术界对于民族和民族关系的比较研究。

本文即是对费孝通教授牵头的“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概括性介绍。由于我们的思考仍然以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基础,在这篇专题介绍的第一部分中,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一理论的梗概;费孝通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谈到了中华民族的“多层次”,我们认为这是理解这一民族格局的关键,所以在第二部分对此进行讨论;第三部分进一步讨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历史进程的三个大阶段;第四部分着重分析自建国以来重建、巩固这一民族统一体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结合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讨论各民族如何达到政治上维护统一、经济上共同繁荣的问题;第五部分介绍课题研究成果;在本文的第六部分里,提出了今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凝聚力特征开展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费孝通教授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篇文章中,依次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阐述他的主要思路与观点:

1.东亚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一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而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费孝通,1989:2)这个观点从地理生态系统的角度说明,通过共同生存的土地,在中华民族各族群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2.中华民族各族群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各族群起源的多元,说明我国几千年来延续至今的民族“多元”现象,有它的历史渊源与根基,也说明今后我国民族结构中“多元”现象的长期性。

3.考古发现表明,自新石器文化时代开始了中国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费孝通,1989:3)这种交流与渗透至今已超过5000年的历史,在文化方面形成了中华各族群之间各种外在的或潜在的共性,构成了“一体”格局深厚的文化基础。

4.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汉作为一个族名是汉代和其后中原的人和四周外族人接触中产生的,……当时中原原有的居民在外来的人看来是一种‘族类’而以同一名称来相呼,说明了这时候汉人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民族实体。”(注:“据现有资料,汉人作为民族名称的时期确定无疑的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王钟翰.1994.156))“汉族的形成,……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费孝通,1989:4-5)

对汉族的深入分析,是理解我国民族关系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费孝通教授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值得注意:(1)首先,他把汉人的前身“华夏”称为一个“民族集团”而不是一个民族,因为它实质上确是一个“集团”;(注:“早期的华夏族是包括了一部分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在内,共同融合而成的。传说的夷人中较早融入华夏之内的就有四支……”(陈永龄.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