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ethnicity(族属):概念界说、理论脉络与中文译名

作者:马腾发布日期:2016-05-08

「马腾:ethnicity(族属):概念界说、理论脉络与中文译名」正文

【摘要】:ethnicity是一个晚近诞生的英文词汇,也是当代社会科学族裔群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与理论路径,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本文对ethnicity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展示以"族属"作为其中文译名的合理性,提升中文相关知识的再生产与对话能力。

【关键词】: 族属(ethnicity)  族裔群体(ethnic group)  认同

作者马腾,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特聘教授、西南边疆少数民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地址:昆明市,邮编650091。

西方人类学研究对象中的群体概念与相关理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19世纪后期进化论兴起,人类学将“种族”(race)、语言与文化视为一体,一个“种族”可以代表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不同“种族”分别处于文明演化序列的不同位置上。20世纪上半叶,在功能论、结构功能论与结构论三种理论范式的聚合下,“部落”(tribe)成为西方人类学研究原始社会的分析单位,隐含着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者视原始社会为相对孤立、静态与同质的见解。二战后,随着亚洲、非洲去殖民化运动的兴起及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ethnicity的相关研究日渐凸显,“ethnicity乍然普遍出现”。“族裔群体”(ethnic group)逐渐取代“部落”成为西方人类学的重要社会分析单位,展示了现代化条件下世界各地人群之间的接触与互动日益频繁,同时也说明大家都是同时代的人,并无原始与现代之分。 

ethnicity是当代社会科学族裔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与理论路径,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研究领域。ethnicity与nationalism(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使得许多针对民族政治与民族冲突的研究,也必须从ethnieity相关理论着手。另外,ethnicity相关理论在反殖民与反种族主义论述方面也有突出贡献。ethnicity这个词汇具有正面的意味,可用于文化群体的归属感上,在很多方面取代了种族(race)等具有负面意味的词汇。

近年来,英语世界中ethnicity的相关研究仍在不断增多,但ethnicity一词至今没有具有普遍共识的中文译名,使得其相关理论在中文语境中的书写、再生产及对话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本文试图对ethnicity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展示以“族属”作为ethnicity中文译名的合理性,提升中文相关知识的再生产与对话能力。

一、ethnicity的中文译名困境

“语言是存在的家”是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提出的重要命题。人作为一个被抛人世的存在,要以语言作为认知世界的工具,但同时语言也限制了人对世界的认知。由人类学者萨皮尔(Edward Sapir)与其门生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提出的“萨皮尔

沃尔夫假设”指出,语言具有文化上的相对性,特定社会的某些词汇与其指涉的意义若是完全不存在另一个社会,会导致文化概念在转译与理解上的困难。当代诠释学的重要创始人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提出的所谓的语言无限开放性,或许可以弥补这种词语转译的困境,但必须历经一个复杂的转译、诠释与再生产的过程。在笔者看来,对于中文使用者而言,ethnicity正是一个需要转译、诠释与再生产的词汇。

ethnicity是一个晚近诞生的英语词汇,同时也是英语社会语言学的一个产物,与希腊语、拉丁语、法语等拉丁语系密切相关。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再生产过程,ethnicity已经成为英语世界社会科学有关族裔研究的最为重要的概念、理论工具与研究范式之一。1980年代以来,相关的英文出版物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

ethnicity虽是重要的学术概念,但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限制了非英语世界学者对ethnicity的理解与使用。第一,ethnicity一词不论用于日常生活还是学术知识的生产,主要都限于英语世界。即便在欧洲,它也鲜见于法语、德语等欧洲其他主要语言。许多非英语语言本身缺乏与ethnicity相对应的词汇,因而很难清楚理解它,更难将之用于自身语言系统的知识再生产。法国学者朋特(Pierre Bonte)与伊扎尔(Michel Izard)编撰的法文人类学词典Dictionnaire deI'ethnologie et de I'anthropologie指出,法文没有对应英文ethnicity的词汇,因而无法进入它的语意之中,英语ethnicity一词只能被简化为法语中的ethnie与ethnies minoritaires两个概念。第二,ethnieity是个多义名词,它所指涉的对象与意义,往往只有在文本的脉络中才能被清楚理解。第三,它是一个新词,即使是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一般使用者而言,有关ethnicity一词的理解也需视具体文本脉络而定。

ethnicity一词在翻译与使用上的困难,同样也发生在中文世界之中。目前在一些与ethnicity相关的中文译著或著作中,不同作者对于ethnicity一词多采用不同的中文词汇来翻译。这些词汇虽指涉出ethnicity的某些意涵,但无法顾全ethnicity在英语知识生产与学术脉络中的多义性。劳焕强将芬顿(Steve Fenton)的Ethnicity一书的书名译为《族性》;谢世忠从主观论的立场将ethnicity译为“族群意识”;王明珂则从客观论的观点出发将ethnicity译为“民族本质”。可见,这些译作或著作对于ethnicity的翻译各有各的观点,差异性较大。还有学者根本放弃将ethnicity译为中文,而直接采用其英文形式。如王铭铭直接使用英文ethnicity,将它视为一种“关于族群性的论述”;陈庆德也放弃将ethnicity译为中文,不对它进行定义,而透过ethnic group/ethnicity与nation/nationality间的对比,来指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无论将ethnicity译为族性、族群意识,还是民族本质,都只是对ethnicity的意涵进行了部分表达。这些部分的总合非但不能代表ethnicity在英语中的原意,反而呈显出这些中文译名在词义上的矛盾。从以上面列举的例子来看,在中文语境中,“族群意识”指的是对特定族群的认知与认同,强调的是心理的、主观的层面;“民族本质”指的是民族的生物性或文化性的客观本质,重视的是其客观成分;而“族性”则让人联想到族群本质上具有的特性。这些中文翻译词汇间的差异,突显出中文学界在认知ethnicity上的差异,反映出建立ethnicity共同译词的困境。那些不对ethnicity进行中文翻译的作法,更是这种困境的最为直接的说明。可以说,在如何认知ethnicity这个学术概念上,“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设”已经应验在中文学界。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ethnicity在中文学术研究中的发展,不利于后继者在西方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以ethnicity相关概念和理论为对象的中文知识再生产。

中文学界是否因为ethnicity的多义性而停止寻求其中文译名共识的努力?笔者认为,不应该如此。不论是基于本质论或是建构论,以族裔(ethnic)作为人类群体的重要构成原则已经是近年来学界的共识。特别是在日益全球化下的今天,人口的迁徙、流动更为频繁,不同族裔群体之间的接触、同化、竞争与冲突更为明显,这就需要中文学界发展出一个相对适当的、与之对应的中文译词,以拓展和深化人们对于建立在ethnicity各种相关理论基础上的族裔现象的认知。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在ethnicity一词中文译名的合理性讨论中,有必要对ethnicity进行词源学意义上的梳理,回到英语族裔研究的文本脉络之中,仔细审视ethnicity在各种理论脉络下所具有的意义,同时利用语言的开放性,积极创立一个新的、合宜的中文词汇来翻译ethnicity,以弥补中文世界缺乏对应词汇与概念之不足。

二、ethnicity的词源考察与概念界说

在近代英语的使用中,ethnicity最早出现于1950年代。社会学者理斯曼(DavidRiesman)于1953年首先使用ethnicity一词。牛津字典(Oxford English Dicdonary)对于它的最早纪录出现于1953年。事实上,当代英文字典就ethnicity一词的定义都过于简单,有些解释甚至与其本义全不相干。例如,1953年版的牛津字典将ethnicity定义为“异教徒;异教徒的迷信”;1971年版的韦伯字典(Web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将之定义为“族裔质量或联系”;1973年版的美国遗产字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的定义有两项,首先是“对于特定族群的归属条件”,其次是“族裔骄傲”;1982年版的美国遗产字典的定义有一项,即“对于特定族群的归属条件”。

ethnicity是一个名词,它源于中世纪以来就存在于英语之中的形容词ethnic加上词尾而形成的新词。ethnic一词源于古希腊名词ethnos。在法语中,ethnos一词以ethnic的形式保留下来,同时也发展出形容词ethnique。英语中没有它的名词形态,对应的词汇是ethniccommunity或ethnic group。不论ethnos、ethnic、ethnic community或ethnic group,其共同的语意即指称“一起生活与行动,具有共同文化上或生物上特征的人群或动物,特别是指称与自己不同的群体的人群或动物”。在古希腊时期,ethnos常指“非希腊人”,包括边缘的、异邦的野蛮人。与ethnos并存的反义字是genos,用于希腊人指称自己(genos Hellenon),因而发展出“非族裔的我们”(non-ethnos us)与“族裔的他者”(ethnos others)的二元对立。在荷马时代,ethnos一词尚未被用来指称一个共享文化、祖源与语言在的相似人群,它的使用主要是用于描述一群大量的、没有明显特征的动物或是战士。希腊诗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以ethnos指称野生动物,希腊诗人品达(Pindar)用ethnos指称在地理上与实践上处于希腊社会规范之外的人群。ethnos一词代表的二元对立延续到了罗马帝国时期,被罗马人用于形容帝国的各省(province),以相对于罗马。到了新约时期的希腊,ethnos的意义转变成gentile(非基督徒、异教徒)一词的同义词。直至19世纪,英文的ethnic始终保留着新约希腊时期的字义,是与gentile(异教徒)同义的罕用字,用以表示pagan(异教)、non-Christian(非基督徒)。其后,ethnos逐渐在学者的使用下,被赋予新的意义,指称“共享特征的一群人”(a grouppeople of shared characteristics)。

在英语知识生产中,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