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路 孔国书:中产阶级的“元问题”

作者:李路路   孔国书发布日期:2017-05-23

「李路路 孔国书:中产阶级的“元问题”」正文

【内容提要】本文将在社会学的阶级理论视角下,尝试探讨“新中产阶级”的“元问题”,即:中产阶级问题最初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的?在本文看来,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收入群体的概念,而是基于传统阶级结构成长起来的“新”阶级。中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时人们关注的是它的社会-政治功能,而阶级理论也因“新中产阶级”的兴起而发生了重大改变。

【关键词】新中产阶级阶级结构社会-政治功能阶级与行动

2015年10月13日,瑞信研究院(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在其发表的第六份年度《全球财富报告》中称,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虽然仅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但按绝对值计算已增长至全球首位,达1.09亿人。这只是较近时期有关中国中产阶级规模的又一说法。其实,自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有关中产阶级的讨论较少发表,①但有关中产阶级的各种话题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各种各样的概念、说法层出不穷,例如,仅中产阶级的类型,就存在着职业、教育、收入、生活方式、认同等形态的中产阶级,激进的、保守的、稳定的中产阶级,甚至法国大革命时期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也被当作中产阶级翻了出来。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问题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社会由于各种特殊性的存在,实际上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甚至也不存在其他的所谓阶级。

但是,中产阶级的问题仍然不断回到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研究的中心,成为一个引人关注、意义重大,但又众说纷纭且有些敏感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产阶级的形成或再形成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结构变迁的重大标志之一,并且这一阶层有可能会在中国未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从世界范围内讲,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崛起逐渐成为涉及当代社会结构特征、社会矛盾与冲突以及社会转型与变迁的重大理论议题和实践议题。

本文认为,在围绕中国中产阶级的众多议论,乃至争论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中产阶级问题最初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的?换句话说,中产阶级是如何形成的?本文作者认为,这是所有涉及中产阶级的问题中的“元问题”,是最核心的中产阶级问题。不厘清这个问题,讨论和争论就会始终在混乱中进行。

在开始具体的探讨之前,作者需要澄清一个基本概念和两个基本理念。本文对中产阶级的讨论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专指所谓“新中产阶级”,或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的通俗说法――“白领”(米尔斯,1987),请不要拿中小企业主、农民,甚至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来混淆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围绕(新)中产阶级的讨论和争论。本文将在社会学的阶级理论视角下,尝试探讨基于新中产阶级的元问题。但是,需要先行说明的是,伴随当代的管理革命和技术革命,阶级理论已经有了重大发展,远远超出了很多人,包括社会科学研究者关于阶级分析的传统想象,经典阶级理论在管理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强大挑战下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另外,本文坚持认为,中产阶级问题首先是一个结构问题,如赖特(Erik Olin Wright)所说,没有阶级结构,就没有阶级形成、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的问题(Wright, 1997)。

一、 他们是什么人?

讨论中产阶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阶级理论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做出了经典的表述,他们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间阶级,如农民等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会跌落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少部分可能上升到资产阶级。③这一著名论述集中代表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演进和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基本思想,构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消灭阶级差别和其他重大社会差别,推进人类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这一理论以其宏伟、灿烂的远大目标和强有力的理论逻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赢得了强烈反响,对众多社会和它们的人民产生了巨大影响,共产主义革命及受其影响的其他社会运动,成为19、20世纪人类社会最重大的社会实践运动。

然而,自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两个重大变革,即所谓的“管理革命”和“技术革命”,它们使得这一著名论述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管理革命和技术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出现了一个显著且重大的变化,即: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分结构之间,一个新的、主要由组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会群体越来越迅速地成长起来,并在二战后成为发达资本主义中成长最为迅速的社会群体。之所以说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是因为和“老”的中间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不同,他们是传统的被雇佣阶级发生明显分化的结果。虽然他们不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大部分仍然受所有者的雇佣而成为和传统体力工人阶级一样的雇佣劳动者,但他们又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阶级,他们脱离了直接生产的位置,成为穿白衬衣、黑外套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坐办公室的办事人员;他们不仅从事的是非体力劳动,而且往往接受所有者委托,担负着管理、监督体力工人阶级的责任;他们在社会功能、市场状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等方面,都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工人阶级;同时,他们的雇主也不再限于传统的资本家,而是越来越多包括了国家或其他社会组织的雇佣。归根结底,他们不是资本家,但也不再是传统的直接生产者――工人。他们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但他们又处在原有的阶级关系结构之中(赖特曾经称他们身处“矛盾阶级位置”),由此,他们被通俗地称之为“中产阶级”,也曾经被形象地称之为“穿黑外套的工人”④(Lockwood, 1958)、“白领”(米尔斯,1987)。

因此,当年摆在社会学以至社会科学面前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他们是一些什么人?他们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分,还是新的小资产阶级?或者就是一个(些)新的阶级?如果是新的阶级,如何定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结构?他们和原有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如何形成的?

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引发了新的争论。在社会学的领域中,基于传统的或改良的两分框架所提出的“新工人阶级理论”或“新小资产阶级理论”都很快丧失了影响力,而在阶级理论的传统下,直面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基于创新的概念和理念发展起来的现代阶级理论,则强调管理革命和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雇佣关系或阶级资源的多元化,即所谓的社会复杂化;新的雇佣关系和阶级资源造就了新的阶级和新的阶级关系结构,可称之为“服务阶级”或“管理者阶级”、“专业技术人员阶级”等,即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阶级的社会位置是在社会关系结构的变革中得到说明和解释的。强调社会关系结构的阶级理论传统延续下来,但阶级理论也从传统或经典走入现代。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严格地说,“中产阶级”其实并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阶级概念(Wright, 1985),而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无论是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是现代马克思主义,或是非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的本意都不是指在有财产和无财产之间存在着一个中等财产,而是基于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结构而言。(米尔斯,1987:1)

也正因为中产阶级问题由此而来,很多社会学家更喜欢强调中产阶级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米尔斯,1987:325),或者主要是一个社会学的阶级问题而不是一个等级的问题(Erikson & Goldthorpe, 1992:23-68;Wright, 1985)。也就是说,从两个阶级到更多的阶级,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如此看来,现在通行的“中等收入群体”等概念至少都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所谓中产阶级概念,更不是阶级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概念。中等收入群体就其本意来讲,主要是指在一个连续的收入分布序列中位于中间的那部分收入群体。因此,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用来分析全社会收入分布的状况,反映的是收入的不平等问题。而基于阶级关系的中产阶级概念,首先完全不是一个分析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概念(当然,也许会涉及收入分配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关系结构复杂化的问题,因而是一个社会概念。二者各有各的分析取向和价值。与“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相比,“中等收入阶层”是更具模糊性的概念。⑤(收入差距基础上的)中等收入阶层和中产阶级之所以关注点不一样,是因为在理论的起点上不同。强调收入差距,其理论的前提假设为:收入是决定或影响行为、态度与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强调社会关系,其理论的前提假设为: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决定或影响行为和态度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内嵌的理论逻辑也不同。最后,即使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例如,社会稳定还是冲突,其社会-政治涵义也完全不同,前者强调调节收入分配,后者强调调节社会关系结构。社会关系结构可能与收入、教育、声望的差别相关,也可能并不完全相关。但即使相关,它们得以成立的理论视角和逻辑也是不同的,不能用后者替代前者。

与之类似,在严格的理论意义上,用“职业”来描述这一(新)中产阶级,看重的也是职业的社会关系性质,而不是职业的劳动分工特征。如米尔斯,强调从积极的角度看中产阶级的转变,可以将其看作是社会分层的轴线从财产向职业的转变,而职业是和阶级、阶层、技能、职能,包括对他人的权力等因素连在一起的综合体。(米尔斯,1987:91)因此,所谓“职业中产阶级”、“收入中产阶级”、“教育中产阶级”、“认同中产阶级”等,都或多或少地偏离或模糊了中产阶级的元问题。

如果前面有关中产阶级问题的讨论是正确的,中产阶级的定义在理论上其实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依前所述,所谓中产阶级是指那些与传统的工人阶级相比,在雇佣关系上或在资源占有上⑥具有相对独立位置的被雇佣者。他们的核心成员就是那些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被雇佣者。

但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相当的距离。中产阶级的经验研究已经表明,中产阶级的实际界定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即现实中很难确定中产阶级的上下边缘界线。例如,在办公室里日复一日从事简单重复文书工作的所谓“白领”,与那些技术工人或上层蓝领和高级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其“白领”地位确实值得斟酌。另外,相对于雇佣者和工人阶级,因工作组织、行业、职业、职位的不同,中产阶级内部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这也给实际界定中产阶级带来很多困难。也正因为在经验分析中会遇到诸多歧义,才更加凸显了清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逻辑的重要性,否则势必造成更多的混乱。

二、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功能

当中产阶级越来越走上社会舞台的前台时,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