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洪 刘妮娜:以法治建设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

作者:张英洪 (进入专栏)   刘妮娜发布日期:2015-08-24

「张英洪 刘妮娜:以法治建设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正文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约束已成为首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当前,在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谁来养老怎么养老、谁来治理怎么治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农研中心课题组以问题为导向,对京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法治建设视角,重点是破除城乡不平等的制度体系,完善相关公共政策,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平等开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在法治的框架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民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

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谁来养老怎么养老、谁来治理怎么治理的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作为特大城市北京的郊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十分明显。2014年5月,我们利用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观察点对北京市农村老年劳动力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结合2000年和2010年北京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多元,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北京农村作为超大城市郊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多元、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16岁以上农村常住人口共238.2万人,其中劳动力(在业人口)数量为150.7万人,仅有28.6%从事农林牧渔业。农村劳动力中,45岁以上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为36.6%,60岁以上农村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为4.7%,中位年龄为40.2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北京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所占比例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低。与上海、天津、重庆相比,北京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高于上海,但低于天津和重庆(如表1所示)。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多元,老龄化程度低,其原因主要是北京农村在地理位置上的绝对优势。一是北京近郊(城乡结合部)带有半城市的色彩,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与之配套的衣食住行等服务业发达;二是北京农村可以就近就便承接城市二三产业扩散,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两方面特点使得北京农村劳动力不以农业生产为主,而是就地实现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许多脱离农业劳动或农业兼业化。另外,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的外来人口伴随产业转移而不断流入北京农村。

2、北京市农业劳动力以45-60岁为主,面临“无人接班”的难题

北京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45岁以下年轻劳动力锐减,45-60岁老年劳动力成为了北京市农业生产的主力。从图1的农业劳动力人口金字塔可以看出,2000-2010年,北京市除55-59岁年龄组的农业劳动力增加外,其他年龄组的农业劳动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45岁以下农业劳动力减幅均超过50%。同时,25岁以下青年人代表着新进入农业行业的劳动力群体,这部分人在农业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也从2000年的8.6%下降到2010年的4.3%。具体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指标上,2010年北京市45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达到60.1%,比2000年提高13.5个百分点;60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为11.1%,比2000年提高3.9个百分点;中位年龄为47.6岁,比2000年增加了7岁。依此态势,北京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速度可能更快。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2010年北京市45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的中位年龄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岁。北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仅低于浙江、江苏、上海和重庆(如表2所示)。

图1 2000年和2010年北京市农业劳动力人口金字塔

数据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北京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北京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由于不同农村存在着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人口、文化上的不平衡,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机遇和回报并不均等,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分层分化日益明显。如所调查农村中,怀柔区宝山镇杨树下村常住人口仅有84人且全部是户籍人口,海淀区四季青镇香山村常住人口则达到48000人,其中有40000人是外来人口;怀柔区北房镇大罗山村人均纯收入1200元,而密云县十里堡镇杨新庄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

同时,北京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也存在大的地区差别。在北京市农村劳动力综合状况调查的76个村中,有2个村50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低于10%, 12个村50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低于20%,28个村50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超过50%,15个村50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超过60%。其中,昌平区小汤山镇南官庄村50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最低,仅为6.2%;门头沟区王平镇西马各庄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1.9%。

4、北京市农业老年劳动力收入相对较低

虽然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日趋多元,但老年劳动力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根据2010年北京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农村有110.0万45岁以上常住人口,其中有50.0%在业,在业人口中有48.2%从事农业劳动;有40.4万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有17.6%在业,在业人口中有67.8%从事农业劳动。北京市农村老年劳动力综合状况调查数据也显示,被调查农村老年劳动力中有63.0%是全职农民或以农业为主,兼营它业。

可以说,农村老年劳动力是北京市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劳动也是北京市农村老年劳动力赖以为生的主要工作。但调查发现这部分人口的收入状况不容乐观,既低于北京市农村非农行业老年劳动力收入,也低于北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根据北京市农村老年劳动力综合状况调查数据显示,78.6%的农业老年劳动力收入不到15000元,有29.3%的农业老年劳动力收入不足5000元;相比较来看,农村非农行业老年劳动力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9.5%和8.1%,远低于农业老年劳动力。从家庭年平均收入来看,2013年农业老年劳动力的家庭年平均收入为24163.5万,非农行业老年劳动力的家庭年平均收入达到38251.1万,而北京市农村居民家庭年平均收入已达到4.5万元左右。从具体收入类别来看,主要与农业老年劳动力的家庭非农职业收入、出租房子或转包土地收入、从集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低有关(如图2所示)。

另外,60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收入状况更差,不到15000元的达到92.6%,其中有38.5%收入不足5000元。

 

5、北京市农业老年劳动力健康状况堪忧

从健康方面看,农业老年劳动力健康状况较差,伴随年龄增加,农业老年劳动力健康状况下降。北京农业劳动力中仅有45.3%的农业老年劳动力自报健康状况良好,而60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中,仅有33.6%自报健康状况良好。具体到患慢性病比例上,农业老年劳动力中有38.1%患有高血压,38.0%患有肝胆或膀胱类疾病,18.2%患有关节炎或风湿病,8.3%患有心脏病,8.9%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而60岁以上农业老年劳动力中,有41.3%患有高血压,45.4%患有肝胆或膀胱类疾病,26.6%患有关节炎或风湿病,9.2%患有心脏病,10.1%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图3所示)。

 

6、北京市农村老年劳动力土地流转意愿较强

北京市农村老年劳动力的土地流转比例较低但流转意愿较强。根据北京市农村老年劳动力综合状况调查结果,农村72.0%的老年劳动力家里有土地,绝大部分土地拥有量在3亩以内(占比为57.4%),超过10亩的不足10%(占比为7.4%),平均拥有土地量为4.59亩。有土地的老年劳动力中,有69.5%自己经营,26.0%将土地流转出去,其中14.7%转包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4%转包给其他农户,5.0%转包给企业;有69.1%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30.9%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愿意流转土地的老年劳动力中,有34.0%已经实现了土地流转,不愿流转土地的老年劳动力中有91.4%自己耕种。从自己耕种土地的老年劳动力角度来看,有40%不愿流转土地。

不愿流转土地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种地收入为生,一方面认为土地流转不如自己耕种收入高,土地流转出去意味着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认为自己除了种地不会干别的,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就失业了;二是仍具有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一方面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就要自己耕种,要留给后代,不愿意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别人,另一方面认为可以锻炼身体,种无污染的粮食蔬菜,自己吃安心,还增加了生活乐趣;三是没有流转途径或土地太少不愿折腾。

7、超过一半农村老年劳动力不愿离开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值得关注

北京市农村老年劳动力综合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村老年劳动力没有城市务工经历(81.6%),即使有过务工经历,也主要从事低端的建筑行业和制造业(分别占36.8%和13.1%),在高城市生活成本、没有合适工作的推力,以及家庭团聚的拉力作用下回到农村。他们到城市定居意愿较低(有60.9%农村老年劳动力表示不愿意到城市定居,其中在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老年劳动力不愿到城市定居的比例要高于农业老年劳动力),原因包括城市生活成本高(30.7%)、留恋农村生活(21.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