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现实伦理: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社会基础及趋势

作者:杨君发布日期:2013-10-22

「杨君:现实伦理: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社会基础及趋势」正文

原载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华东理工大学a.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b.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上海200237)

摘要:本文基于对皖南D村的驻村调研,以社会变迁为背景,文章着重从家本位思想、人生意义与代际责任失衡三个方面对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进行分析。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经历了一个从家本位思想到个体化的过程。当前农民的生活意义从一种可以“过日子”的逻辑转变为如何“过好日子”。他们不再守候着那一套传统归属伦理,而是追求每个家庭努力把日子过好。这是农民主动适应国家政策和理性选择的结果。而观念的转变是国家宏观政策、村庄性质和现代性观念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农民;生育观念;家本位;个体化.

Practical ethics:social foundation and the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fertility concept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village of D in southern Anhui

Yang jun  

(a.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b. Center for China Urban-Rural Development Studies,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

Abstract:In the village of D in village based on investigation, to social change as the background, farmers' fertility concept change analysis from a standard thought,the meaning of life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sponsibility imbalance of three aspects. Farmers' fertility concept from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birth to modern fertility values, experienced a long-term from individual to group, from action to change the process of idea. Logic transformation of current farmer 's life significance from a " live" to " how to live a good life ". They are no longer waiting for that set of traditional attribution of ethics, but the pursuit of every family to have a good day. This is the farmers on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reality pressure to adapt and rational choice. This change i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national macroscopic policy, the nature of village and the modern concept of permeability results.

Key Words:Farmer; fertility concept; family standard; individual.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颠覆性的变迁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大体上涵盖了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及其互动过程[1]。生育观念作为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展开的一种特征,体现了一种深层“价值秩序”的位移和重构。农民生活于社会之中,本身就属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农耕社会,生殖繁衍是农民生活的目的和存在基础,或者说是家庭对于每一个农民作出的必然要求。这一点是以传统风俗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今,中国农民的生育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他们正在从传统的家本位思想中解脱出来,重新嵌入在以工业化、城市化为背景的个体化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新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生活意义的重新诠释。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意识

当前,关于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社会结构角度出发,在制度、政策层面上研究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结构的“被动选择”的转变方式。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从扶贫致富、提高农村妇女素质、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帮助农民掌握生产技能、增加农民发展机会、传播节育知识等多个方面,引导农民生育观念转变[2]。二是强调从行为者主体出发,进行“主动选择”。 由于生育、养育孩子成本的增加,农民在选择孩子性别更加倾向于女孩,抑制了对生育孩子数量的选择,即使孩子能给家庭带来社会地位、声望等效用,但是成本远比效用高[3]。这是农民生育观念理性化的表现,农民之间比较的结果会自然导致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三是强调地域上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域之间的不均。他们认为,在对人口的性别偏好问题的认识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不一样,文化素质高的人与文化素质低的人不一样,后者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重男轻女偏见[4]。显然,上述研究过多地集中于社会政策、成本―效益以及区域差异性对农民生育观念的影响。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缺乏专门对农民生育转变微观层次的研究。鉴于此,笔者以社会变迁为背景,从人生意义、从家本位思想、代际关系三个方面描写了农民生育观念的演变过程,并从结构与文化两个维度,对不同年代农民的生育观念的转变现象进行分析与阐释。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分析,笔者得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业化、城市化浸透着农村社会。传统社会中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乡村社会秩序、乡村文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的生育观念也经历了一个从家本位思想到个体化的过程。当前农民的生活意义从一种可以“过日子”的逻辑转变为如何“过好日子”。

二、研究方法与D村生育状况

(一)研究方法

2012年暑假,笔者在皖南的D村进行了为期20天的驻村调研,着重考察了D村的农民生育观念转变情况。在调查中,笔者采用实地调查法(也叫田野调查法),资料收集的方式采取半结构访谈法与无结构访谈法相结合。调研中,半结构访谈的主要内容为:生育行为基本情况,生育观念演变产生的原因,年龄结构,家庭人员的教育程度等;无结构访谈的主要内容为:家庭生活、养老问题、生活习惯、代际关系、人生意义等。笔者主要从A、B 两个维度访谈与收集生育观念材料。A:1987年以前的生育观念,1987―2000 年(D村是1987 年实行计划生育) 之间的生育观念,2000年―2012年之间的生育观念;B:50岁以上的生育观念;37―50岁之间的生育观念(既是父母也是儿女);40 岁以下的生育观念。笔者在皖南D村的调查时间为一个月,共收集案例为200 例,同时对D村8个村庄12 户家庭中的不同年龄阶段人的生育观念演变历程进行了深度访谈,并作质性分析。

(二)D村生育状况

D村地处安徽省南部丘陵地区,D村庄总人口为802人,2011年人均收入7500 元。D村农民的年龄分布及特征为:50岁以上的群体,身份是父母(或祖父母),她们的生育年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时代度过的,同时,一部分农民生育年龄又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度过的,大多数人生育男孩的数量多。从笔者调查的200 例看来,具有3 个以上孩子的为127例,占83%,其中拥有3个男孩的家庭占36.4%;拥有2个男孩的家庭占26.3%。37―50 岁之间的群体,她们中多数人的生育行为是在计划生育实行以后确立的,其身份是父母或祖父母。他们的生育性别比较为均衡,其中生育一个男孩以上的家庭占10.5%,生育一个以上女孩的家庭占3.4%,而独生子女家庭为86.1%。37 岁以下的群体,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才踏入生育年龄,大多数人都接受过中学教育并有外出打工经历,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家庭中,生育两个孩子的家庭一个都没有,生育一个男孩的家庭占36.7%,生育一个女孩的家庭占63.3%。

三、从家本位到个人本位:农民生育观念的演变历史

(一)家本位思想与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生育观念改变。

中国的农耕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形态。农民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满足整个家庭的基本需求,没有剩余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而,家庭就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也是十分简单和安静,‘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文化模式。因此,生育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增加劳动力可满足生产方式的需要;在家庭内部完成对整个家族的继承和发展;保证完成对老人的赡养。由此可知,传统的生育观念极端强调生育男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这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紧密相连的。因而,只要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态和家庭制度不发生改变,农民这种生育选择的行为也很难发生变化。

在50岁以上的农民看来,一个家庭必须要有更多的男孩,男孩既是一个家庭“传宗接代”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农业时代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增加家庭劳动力,发展家庭经济,是一种经济需求;晚年有子女照顾父母,是养老保障需求;壮大家庭势力,在邻里免受欺负,在社区有地位,是家庭社会地位需求;传宗接代、延续家族香火,是一个家庭文化延续的体现。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