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

作者:王艳成发布日期:2011-08-15

「王艳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正文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监利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全方位形成教育合力,来应对和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对策;

引言

留守儿童最早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现阶段,“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 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留守儿童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孩子是推动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今后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及造成农村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原因

(一)监利县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

监利县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劳务输出大县,是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如果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水土却只能养育部分人。在全县约142万人口中,约有60多万人口长期分布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他们或异地打工,或经商,甚至出国打工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由于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居住的不稳定性和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这些孩子或是寄宿在亲人朋友家里,或是独立生活。据监利县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在校中小学生约23万人,其中“留守学生”占1/3左右。

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笔者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道德三大问题,设计了三十道小题一百多个答案,对监利县公办初中学生相对集中的监利县实验初级中学(容城镇直初中)和监利县江城中学(县直初中)共3892名在校学生,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留守学生有2031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高达52.2%,江城中学更是高达79.58%!在调查中还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道德、社会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对他们自身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通过调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且缺乏信心

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42.96%的留守儿童学习较差,仅有 9.78%的留守儿童成绩优秀。在问到对提高学习学习成绩的信心时,有67.66%的留守儿童缺乏信心,甚至有8.75%的留守儿童完全失去信心,其中调查成绩不好的原因时,就6.7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本来就不行,这些数据都与访谈中了解的情况大致相符。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指出, 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与父母分开生活的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一生获取知识和生活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他们相对其他孩子而言就有输在起跑线上的趋势,这不仅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而且也体现在他们对学习、生活缺乏信心和进取心,这些都对留守儿童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道德情感淡薄和道德行为不良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85%表示想念外出的父母,而外出务工的家长与子女联系的很少,只有27.07%的家长能保持与子女的不定期的联系,而且联系的内容中:学习、生活占63.6%;思想道德仅占17.02%;人际交往占5.59%;人生安全占9.07%等。家长与子女的长期隔离及关注重心的偏离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道德观念淡薄,且家长多对子女采取的是放纵溺爱的态度,希望用物质金钱来弥补亲情的缺失,这反而导致留守儿童自私任性、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待人处事冷漠等缺点,并且,部分留守儿童道德有失常行为。据有关专家对某地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总数的40.8%,在有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的28人中,有23认识留守儿童,占82.14%。通过访谈发现,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家里不听大人的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二是在学校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喜欢说谎,小偷小摸;三是交友不慎,容易与失足青年成群结伙,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四是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电脑游戏;五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

3、缺乏心理关爱,出现心理健康障碍

笔者的调查发现有33.69%的留守儿童在学校里缺少或者没有知心朋友,融入集体困难;有60.86%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情绪消极,表现出自卑孤僻、自私冷漠、情感脆弱,内心压力大或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情绪。当学习生活受到挫折时,有8.16%的孩子感觉社会对自己不关心、不公平,生活没意思,虽说这个比例很小,但却不可轻视。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若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就可能会影响到一批人,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都将产生不良后果。

留守儿童年龄大多分布在8到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学者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问题越突出,女生又要比男生更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方面。

4、易受环境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对子女思想道德的教育鞭长莫及,加上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诱惑,结交不良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父母孩子采取一种“物质+金钱”补偿的方式来弥补不能留在子女身边照顾的歉疚,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笔者对学生辍学情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辍学的原因并不是经济条件,而是产生了厌学情绪,约占68.40%,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或亲戚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可以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二)造成农村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原因

存在以上现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近年来,虽然各地针对城乡分隔的户籍二元体制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面向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限制,加之与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改革等在实际执行中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还需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完善,这种饱受诟病的二元分隔的体制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受我国长期实行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如果外出务工者如果把孩子带到城市就读, 就必须向流入地学校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学杂费, 城市学校进入门槛高而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差且发展尚不完善,甚至由于各地教材选用不同,流动儿童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等困境,都会导致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城市学校来接受良好持续的教育,加之现行的教育制度又规定流动儿童必须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这样一来,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这种城乡的制度壁垒是造成留守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根本原因。

2、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较低的收入节余水平使得大部分父母无力再承担子女在身边城市的上学费用和生活费用。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8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择外出务工经商,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有关媒体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另外受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工作变换频繁且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据调查农民工解决住宿问题最主要的途径,一是租房,二是单位提供的宿舍。租用私房的占50.8%,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里的占31.9%, 还有少量人是住在工棚或自己搭建的简易棚屋里。就是租住私房的也是几个人合租,且地点往往都在交通不便及偏远的城郊, 居住条件很差。如此居住条件,农民工缺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环境,加之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无暇照顾子女。调查表明,只有四成左右农民工工作时间为8小时以内,超过六成的农民工工作时间超过了8 小时, 更有一成人每天工作超过12 小时。过长的工作时间, 繁重的体力劳动, 农民工已没有剩余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子女的生活、学习。

3、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监利县曾经就留守儿童的问题做过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欠缺,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加上有的地方财政没有财力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此,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的不能落实。

4、关 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 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 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5、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二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湖北省监利县是贫困县,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非常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外地的非常普遍,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文化教育落后,法治建设不健全等状况,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针对监利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探究产生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意思薄弱与监护不力

1.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以及各项制度的限制,使得他们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父母重养轻教,外出务工的父母,有的对孩子在金钱上的要求是有求必应,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