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强市,根本的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

作者:人民论坛记者 姜志雄发布日期:2009-05-14

「兴教强市,根本的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正文

近来湖南省湘乡市委在联系教育实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教育源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推进中小学教育的深入改革,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对铲除催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日人民论坛记者就此与中共湘潭市委常委、湘乡市委书记李世宏进行了对话。

人民论坛记者:您作为市委书记,花这么大的精力抓教育改革,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世宏:市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实施兴教强市,我到了城乡的十来所中小学调查,还详细地听取了本市创新学校进行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实验的情况,有个问题让我疑惑不解:全国普及了义务教育,几乎所有青少年都要在学校接受九年教育,可是,青少年犯罪并没有减少,还有攀升趋势。青少年罪犯中大多数是弃读或辍学、闲荡社会的学生,有一些是在校学生。分析原因,除了网吧大量兴起,缺乏管理,任黄毒泛滥,诱发青少年犯罪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违反科学发展观,保优丢“差”,教育的目的不是提高国民素质,而是“高考上榜”。教师的眼睛只盯着优生,把成绩不好的学生晾在一边。教育培养了一批人,也挫败了一批人。

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治本之策是从教育源头抓起。青少年都在学校里上学,中小学教育搞好了,青少年犯罪就可以减少。

人民论坛记者:你对目前普及九年教育的现状怎么评价?你觉得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李世宏: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让所有小孩子都能免费享受九年教育,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它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作用,必将逐步显现。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普及了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的普及也指日可待。应该看到,这种普及还是表面的。普及教育,决不只是教育资源的保障,教育机会的提供,而在于教育是否适应受教育者群体的需求,为受教育者所满意、所欢迎。国家发展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现在教育普及了,却有那么多学生达不到基础教育的标准,这部分学生不仅没有成为家长所期望、国家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读了十几年书,反而成了家庭的负担,家长揪心的包袱,成了国家和社会的“麻烦”,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严重问题。

人民论坛记者: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除了功利性的原因外,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来分析,是什么原因?

李世宏: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沿袭了“精英教育”的模式,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两类,学校用“功课好、听话”一个标准一条尺子量人,一个模型塑造人,拒绝人才多样化,人的智能多样化,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人的潜在才能的多样化与国家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是统一的,互相齿合。单一的人才观和单一的培养模式,不仅会破坏教育与人才需求格局的平衡,造成人才供求的不平衡,而且使得那些被称为“差生”的学生受到歧视,人性受到压抑发展的机会被剥夺,是教育的不公平。

当前,中小学所实行的应试教育,正在不断地催生出“差生”群体。“差生”及其所诱发的辍学群体,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在农村,这个“差生”群体的构成主要是三类学生,俗称“三生”,即:农民工留守学生、问题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亲情缺失,监护缺位,养成了散漫习惯;一部分人厌学、懒学、逃学,为应试教育所不欢迎。农村学校每年有10%左右的小学毕业生、2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完成学习期限,不能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这些学生闲荡社会、沉迷网吧,与社会不良人员混在一起,合伙滋事,在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多发群体。

人民论坛记者:你这里提出了一个“三生”问题,对于以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三生”群体,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才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李世宏:农民、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之所以世世代代改变不了弱势群体的命运,主要原因是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对他们是不平等的、不公平的。现在,国家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却受到学校排斥,这是农民、农民工的最大不幸。要改变农民、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变弱势为强势,根本的问题是要实现教育公平,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三生”的共同特点是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和监护缺失,他们最需要的是亲情,是别人的尊重与关心,学校应该使“三生”做到“四有”:有温暖、有尊严、有快乐、有进步。可以这么说,“三生”有幸,是国家的大幸。

人民论坛记者:从教育源头预防青少年犯罪,实际上涉及到中小学教育的深入改革,仍然是一个素质教育问题。您对中小学教育改革有什么见解?

李世宏: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抓根本,从源头抓起,从中小学教育抓起,根本的办法,是在教育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坚持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全面关心,让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通俗一点说,不能保优丢“差”,要抓“差”促优,提高中下,促进平衡,使优生更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满足学生对教育的多种需求,使各种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智能特点、不同心理性格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