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竹兰:人力资本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正文
[摘要]西方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使中国学者具有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独特优势。开掘对人力资本内部构成要素和人力资本存在形态的研究,可以为公有产权制度创新及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应该从社会人的本性来研究人力资本问题,深刻认识社会人与自然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生产性、创造性,这是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最深刻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人力资本;发展;中国;制度创新
一
西方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开拓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在经济理论发展史上,根据知识经 济社会的实践,第一次将资本概念从货币、物资扩 展到人,充分肯定了在现实世界,人的知识和能力 已经替代土地、货币等成为财富创造的主导要素, 并据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对人力资本的 理论分析。宏观层面的分析,围绕国与国之间的 竞争是群体人力资本的竞争展开。微观层面的分析,围绕个体人力资本的生成展开。西方经济学 家的人力资本概念,为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 要素提供了基本理论根据。
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与其他研究相比,只能说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因为人力资本理论还未融入西方经济理论的主流,未将其作为整个经济理论大厦的主导要素展开分析,更没有将其定量化、模型化。在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对非人力资本如货币资本的研究是成章成节的,但是,对人力资本的论述只能说是捎带的。将人力资本放在不如非人力资本重要的地位,是不符合社会的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相区别的重要一点是,人力资本是人所具有的特性,非人力资本是物所具有的特性。研究人与研究物必定有不同的内容、方法、目的、层次。如果不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人力资本的研究只能说是浅层次的。西方经济学家只是在生产力要素领域,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将人力资本与人的特性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揭示出人的特性,探讨这一特性对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内在决定作用:更是西方学者所未涉及的。
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理论的系统化有待于社会实践的发展经验,从人力资本依附于人,因而研究人力资本就必须研究人、研究人所构成的制度的角度看,尤其需要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验证,需要中国经济学家运用中国社会制度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实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因为中国公有制的劳动者产权逻辑已经从本质上包容了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产权要求。就人力资本从生产力要素层面的研究向生产关系层面的研究深人而言,中国的学者比美国的学者更有社会制度提供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社会的发展极其需要人力资本的理论营养,而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也必定依仗于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国的经济学家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角度开掘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比西方经济学家更可以达到一个较高层次。
二
依我之见,在西方经济学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中国学者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掘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既用以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致力于对世界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贡献。
1.开掘对人力资本内部构成要素的研究,为公有产权制度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内部构成要素理论是对人力资本本质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本的内部要素可分为人力资本的潜在形态一能力和人力资本的现实形态一努力。人力资本首先是指人身上潜在的能力,这是由不同的社会经济个体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不同而造成的。舒尔茨教授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对人力资本潜在形态一能力的研究上。按照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斯蒂芬+?宾斯的分析,能力(ability)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这是对个体能够做什么的一种现实的评估。一个人的总体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心智能力和体质能力。在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需要人具有创造性的复杂工作中,体质能力固然重要,心智能力则起着更为重要的―52―作用。而对于那些规范化、程序化程度较高的工作而言,体质能力对于工作的成功相对更重要。从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角度看,显然心智能力的重要性超过体质能力的重要性。
人力资本个体除具有潜在形态能力之外,还具有现实形态努力,努力是指在良好的心态条件下,人力资本创造社会财富的自觉度。测定人力资本能力的指标基本上是有形的,如教育投资、教育年限、健康投资和健康状况等。而人力资本的努力往往不是有形的指标能反映的。个人努力既决定于个人能力,也决定于个人能力之外的个人的态度、志向、兴趣、情绪、品格、觉悟等心理因素。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对个体努力水平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判断。
因此,人力资本的能力范畴和人力资本的努力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之处在于:努力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再努力所做的贡献也是有限的。但是,努力和能力又是有区别的,由于努力更直接地取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能力,能力只是努力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因此,有能力者既可以是努力的,也可以是不努力,甚至是负努力即损人利己的。例如,一个很有能力的企业经营者,可以以十分努力的管理和经营,使企业起死回生;也可以十分不努力地得过且过,使企业衰败、破产;甚至负努力,即以权谋私,坑企业,肥自己。促使人力资本个体将能力转化为努力的关键,是对经济个体的能力进行科学的测定和评价,还经济个体对个人能力的所有权,提 经济个体努力后所获效用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创造社会财富的自觉性。
人力资本个体的内在要素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建立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制度的极端重要性。这种激励首先可以促使每一个人对自身人力资本的生产承担责任。改变中国民众在高度集权体制下生成的盲目服从、无所作为的心态,自觉地从生理意义上的人向生产人创造人的方向发展,从弱者向强者转化。建立家庭和个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单位、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边干边学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新理念,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其次是提高民众创造社会财富的努力度。在传统体制下,我们将人民群众的努力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当然前提,忽视制度激励,所以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按劳分配得不到贯彻落实,传统公有制经济模式缺乏效率。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创建科学的公有制模式,探索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确立人力资本的产权激励制度就迫在眉睫。
2.人力资本的存在形态理论研究的开拓,可以为中国集体主义制度创新提供思路。
人力资本的存在形态从财富创造源的角度考察可分为个体和群体。个体人力资本用个体拥有的能力转化为努力创造社会财富,因此获得个人效用。群体人力资本不是脱离个体人力资本的单独存在,而是由人力资本个体集合形成的复合体。从群体人力资本的直接构成看,群体能力结构体现潜在的群体人力资本,能力结构的匹配是群体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现实的群体人力资本则由群体内部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努力集合而成。这种群体努力直接由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沟通程度决定,是受群体心理能量所支配的无形资产,它取决于群体内大多数人力资本个体的情绪、心态、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大多数人力资本个体对群体环境的认同和对自己与社会关系、自己与别人之间关系的良好感觉。
群体人力资本不是个体人力资本的简单相加,个体人力资本到群体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协作力,使群体人力资本产生倍增效应,创造的社会财富大大超过每一个体创造财富的极限。这部分群体剩余就是群体的协作力所为。协作力之所以具有独立价值,是因为经济单位内部经济个体之间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信息网络联系起来,由于组织结构和信息网络通畅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生产力、创造力。因此,群体协作力构成财富创造的独立之源。
群体人力资本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最具研究价值的范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通过对4000家企业的研究,提炼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新型企业管理方法,即以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为修炼内容的学习型组织的科研成果,他创造性地总结了将人力资本个体组合成优秀人力资本群体的内在要点,概括出人力资本群体潜能转化为人力资本群体现实努力的内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求解奥尔森教授个体与群体冲突难题的答案。个体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社会生活是通过群体实现的。群体是个体活动的载体,但群体效用并不必然大于个体。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生成协作力。如果不能生成协作力,群体效应可能更低于个体效应。
群体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对我们探索发挥中华民族群体效益的制度途径提供了理论工具。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文化本位的国家,有着深厚的集体文化遗产,但由于没有市场经济契约关系的洗礼,集体制度的运作机制并不理想,长期的集权等级制使中国人不善于沟通、不善于合作、不善于谈判、不善于自律,关系本位替代了能力本位,严重的集体内耗使集体运作的成本偏 ,效益偏低。对于内耗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对于集体协作力生成的内在规律,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合作关系的运作,现有的集体理论缺乏深人的研究,因此需要创新。人力资本存在形态理论的运用可以弥补中国现有集体理论的缺陷,使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通过创新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有利于探索形成中国社会主义集体制度优势的现实途径,使民族的群体协作力产生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3.深化人力资本基本特征的研究,会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人与自然人的本质区别,围绕社会人特性设计我国的制度创新方案,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上形成共识。
人力资本的特征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来看。
从客体看,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的特征:
(1)伸缩性。人力资本作为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有共性,即都具有增值性。但是作为人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则直接受到人的思想道德、情绪心态、性格兴趣、习惯风俗的支配,具有伸缩性。
既可能将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努力,主动地促进财富增值;也可消极地隐藏或减少潜在能力向现实努力的转化量,阻碍财富增值,甚至将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负努力,不仅不增进社会财富,而且侵占社会财富,导致社会财富量的减值。
主动性。人力资本相对于非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非人力资本则处于被动地位。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将自身的劳动作用于非人力资本,才创造出社会财富。张五常教授从知识经济的现实出发,以制度经济学家的眼光,明确地提出人力资本是主动产,非人力资本是被动产。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早在工业经济时代就通过科学推理指出,虽然非劳动形态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形态的生产要素一样,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起作用,但是,非劳动形态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只是转移其旧价值,并不创造新价值,并且只有通过活劳动作用于其上才能实现这种转移。价值创造的源泉只能是劳动者的活劳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预见到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化后,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生命力依然存在,他们指出未来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巳经不是站在机器旁进行操作,而是进人机器操作甚至机器制造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