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中国的双重转型之路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什么?」正文
2015年11月22日,“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厉以宁教授从教60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在他任教北京大学60周年之际,发表了主题为《中国的双重转型之路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什么?》的演讲,以下为厉教授演讲内容:
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讲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就是“中国的双重转型之路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什么?”
第一个问题,链条是从最弱的环节突破的。中国的双重转型实际上一个是体制的转型,一个是发展的转型。体制的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转型就是从农业社会转到工业社会、现代化社会,双转型结合在一起。
计划经济链条是很严密的,怎么突破?就从最弱的环节突破。那计划体制最弱的环节是什么呢?是农业。为什么?因为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城市是不一样的,城市里你不管怎么样,只要你是城市居民,你总有粮票,总有油票,有其他的一些票证。还有城市的居民再怎么困难,还可以一个月有两斤肉。所以,城市的人如果没有工作,只要你愿意干,种树、修路,这样也能够得到一定的生活费。但是农民不是这样,农民没有粮票,没有油票,没有肉票。饥荒的年代饿死的是农民。所以说,这是最弱的环节,农民生产按照政府的计划做了,但生活没有保障,就给你一块地。但是这怎么办?所以只要一有松动,农民改革的愿望是最强的,改变现状,突破就在农村。所以,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动起来了,“大包干”是从农村开始的,不仅是安徽一个地方,很多地方都有,四川也有。但是,这个一开口以后,中国的改革就挡不住了。
第二件事,就是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是最要紧的。在中国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群众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农村搞了大包干了,粮食增产了,农民生活能吃饱了,而且有积极性了,于是农民开始向城市,向建筑工地在流动,寻找就业机会。这个是中国一个大变化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农村劳动力多了,中国劳动力不足,可是大包干以后,积极性起来了,劳动力就多了。多了以后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办乡镇企业。自己有劳动力,自己建厂房,到工厂去买那些下脚料来做原材料,乡镇企业起来了。乡镇企业生产了产品就要卖,谁来卖?自己找门路。所以,大家回想一下,80年代初,你们很多人还没生呢。坐火车,坐长途汽车,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农民打扮的人,穿一件西装,有时候还打个领带,身上大包、小包,都证明他是农民。他干什么呢?走遍全国,是乡镇企业产品的推销者。因为他自己要找销路。
这就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点:一个乡镇企业的商品市场开始形成了。于是跟计划市场是并行的,是乡镇企业市场,这个并行就意味着,统一的计划经济被打破了,谁打破的?农民打破的。农村的改革是农民大包干以后,农村的变化体现在这里,农民到处在流动了。
第三个变化就叫人力资源。农民已经不仅限在农村种自己那块田,他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了,到城市来做工,尽管户口问题没有解决,只要有工作做,能赚钱就行了。这些情况,给我们回顾为中国发展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没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在中国有。但是,中国有重要的一个问题,这里需要讲的: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亚非这些发展中国家,他们也在搞发展,可是他们的发展很明显,他要摆脱的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这样一个过程,是不会逆转的,不会倒退的,因为谁会回到前资本主义社会去?没人愿意,他一直在向前走,因为目标是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是不一样的,双重转型,既要从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也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变成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改革中必须慎重,必须稳步前进,不能让人家感到失望,提高民生是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是经过计划经济来的,尽管只有城市中才能享受到这些配给,可是城市里的人就会想到,过去不管怎么说,还有铁饭碗,还有大锅饭,把大锅饭打破了,把铁饭碗打破了,而且民生没有得到改善,社会就不稳定。所以,我们的国家双重转型,给发展经济学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只有在双重转型的国家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有可能逆转,这个是我们以后的改革者都要注意的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强调改善民生?因为它有一个对照系在那里,大锅饭从哪里来呢?他不是一个锅吃饭,是两个锅甚至三个锅吃饭。所以,《水浒传》第19回到20回,你们看看去,晁盖立下梁山的分配原则,从山下抢到财物以后,作为分配的部分放在大厅当中,山上少数头领吃这半,众多喽罗们吃那一半,是两口锅的平均主义。这就是梁山上的分配原则。
计划体制下不也是这样吗?你属于哪一个锅的人,哪一个城市,在这个锅里吃饭;属于那个城市,在那个锅里吃饭,所以叫大灶、中灶、小灶、特灶之分。但是,过去人不知道,很少看《水浒传》注意那个地方。反正跟我认识的人,咱们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不知道还有其他锅,也不知道那个锅吃的什么东西,根本就想象不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知道江青他们住在钓鱼台,他们吃的那个锅,咱们是这个锅,过去是不知道的。要恢复大锅饭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毕竟存在一种可能性。中国的改革就这样起来了,中国改革的确在世界上是没有的,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内容。
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产权改革。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正要放价格,那个紧急的时候,就在北京大学这个礼堂,我做了一场报告,地上坐满了人。第一句话就是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所有制改革成功。这就是要进行产权改革,因为国有企业不改革,光放价格有什么用?它也不承担风险。一定要产权改革,明确产权,然后怎么做?走股份制的路,这就是当时在办公楼礼堂的那场大论战的开始。但是,最后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又经过中共十四大到十五大,终于明确了,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当时北京大学不仅经管系,参加这个会的很多还是外校的,很多还是理科的师生,都在这里参加。这就表明了中国为发展经济学首先提出在计划体制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就是把产权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问题也许最难的问题,实际上是就业问题,为什么始终强调就业问题一定要注意呢?因为中国的农村人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到中国的就业问题。我当时提出就业优先,兼顾物价稳定。把就业放在优先地位,兼顾物价的上涨,这就告诉我们,要防止通货膨胀,但是就业始终是重要的。为什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有那么多农民,纷纷的出来,在当时提出这个问题很重要,实际上到今天,就业问题仍然是重要的问题。就业问题重要,通货膨胀问题同样重要,这给我们下一步经济改革又提出了很多新问题。
我最近带队在一个工厂考察,是个工地,投资了很多亿,我问那个企业负责人,你投了这么多亿,一个现代化的工厂,能够增加多少就业问题?结果他回我的话:一个都不增加,还裁员呢!我用的是机器人。这样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产品才能到国外竞争,我增加少数的管理人员。但是,要有一定的素质。所以,只要投资,劳动力就回来了。
还有一个问题,在很多工厂里,我跟企业家们谈,我说你工厂怎么样?他说现在工人太难找了,为什么?技工短缺,他说我有两个朋友,刚好也在这边,他们把厂迁到东南亚去了,结果后悔了。为什么?当初迁到东南亚的时候,认识到一点,就是说东南亚的工资比我们低,大概只有中国的工资的一半。有的比一半还少。那不是好事吗?他说不行,他到那里就后悔了,想回也回不来了,工厂也建了。第一、东南亚的工人没有中国工人讲纪律,中国工人一般很讲纪律,那里不讲,说来就来,说不来就不来。第二、不努力学习,中国的工人,师傅带徒弟还在那儿学,他不努力学习,而且一味的想消费,想玩,想放假。所以,中国下一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现在缺的是技工,将来怎么办?
我在当时是贵州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现在是总顾问,这次我到毕节去考察,就发现一个问题:毕节作为全国扶贫的一个重要的试点区,首先试点区就应该有试点区的样子,你要做别人所做不到的事情,这才叫试验。都跟着人家的地方做,人家的地方有了,我才做,这怎么叫做试验呢?我到那里去的时候,2003年,我从全国人大常委转到全国政协常委了,就被统战部聘为专家试验组的组长,我带了北大和政协的一些人到了毕节。开座谈会的时候,他们汇报情况,这几年来,毕节试验区成立,从1988年成立,到现在这么久,我怎么种树、选择什么树种、改良多少土壤等等,我说都是成绩。成绩不可低估,但是我问几个问题。国有企业改了多少?没有动。农民下山了多少?没有变化。这两条最要解决。因为这两条不改,叫什么试验区?国有企业怎么改?到外省看看去,把民营企业引进来改,这样才行。国有企业不改,包袱越来越重,国企亏损,你不但得不到税收,还得往里头帖钱,社会能稳定吗?毕节听了这个话,赶快到外头去考察,引进了一批民营企业,改组了国有企业,这下好了,没包袱了。
第二个问题,农民得下山。农民要异地致富,你在山上怎么致富?一个山上住的几户,修一条公路上山,划不来,装电线,也成本太高,下来,下来干嘛?能够在附近做劳动力量,经过技术培训,送到外省,这样一来,他们就富了,就变了。他们觉得这个方法好,职业训练是重要的,但还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农村产生的问题:全国两亿多农民工中,有几千万是夫妻长期分居的,这是一个问题。在农村考察,这个问题没有人注意。农村男的出去了,女的在家里,坏人一勾结,就这样了,丈夫回来,发生凶杀案,把全家都杀了,家庭破裂了,就发生这些情况。所以,光是农民出来不行,怎么样解决几千万农民两地分居,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这个过程中,要为他们盖房子,老婆孩子在乡下,或者老婆也进城了,但在另外一个城市,怎么调到一起去?这就是农村的问题。农村在变化,也不断会出新问题。
这次在毕节考察,碰到一个新问题:农民现在生活好了,为什么过春节,一些人不回来过呢?回答说生活是好了,可是份子钱,就是递红包,比从前多了,农村的一个村子,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要送红包的。过去红包三块、五块就送了,都不在乎。现在不同了,现在起码一百,一百还嫌少,大家都是二百。一过年回来,碰到这个事,好不容易赚一点钱全花光了,我家里又没有什么可以收红包的。所以,就不回来了。过年完了,悄悄的回来,就回来再走,别人也不知道,所以中国的扶贫,还有很多新问题。
我今年年初带了政协的一个调研组到陕西的汉中进行调研,陕西的汉中有什么值得调研的呢?那条汉江,穿过汉中地区,灌入丹江口水库,从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供北京,正因为如此,下一条死命令,汉江沿岸现有的工厂一律迁走,不准建有污染的工厂。农民呢?汉江流域,两岸不准施化肥,不准打农药,水流到汉江,流到北京怎么办?这种情况,农民怎么脱贫致富?我们就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先到一个县,这个县叫西乡县,它改了,所有的田都种成茶树,因为它的特产叫富硒茶,富硒茶是稀有元素,很好销。种茶以后,情况变了,需要劳动力,它跟种田不一样,经常茶叶要加工,茶叶要行销等等,它又不施化肥,上农家肥。在湖北、在四川等地打工的农民都回来了,家里需要劳动力,这样他成为一个出口茶的重要地方。
又到第二个县考察,那个县叫洋县,有一种鸟,这种鸟已经快绝种了,叫朱 ,当地就建立了朱 保护区,繁殖、喂养朱 ,繁殖一批就放了。朱 这种鸟有一个特点,它一辈子就一个伴侣,所以中途无论公无论母死了一个,另外一个终生不再找伴侣,所以今天的洋县,在朱 湖的周围,都是风景区,成为外地跟本地人结婚的庆典之地。好多穿着婚纱的在那儿办典礼,不仅仅今年结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