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对东北改革发展 的四点建言」正文
□ 以“增强活力”为目标推动国企改革
□ 以“保人不保企”“淘企不淘人”为方针妥善处理“僵尸企业”
□ 以放宽基础设施领域为突破口,鼓励扩大民间投资
□ 以打造“满集大通道”为重点,推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
2016年5月以来,我先后五次到东北三省调研,感到促进东北地区改革发展,首先要处理好企业改革发展的问题。对此,我有四点建言。
一、国企改革应重在“增强活力”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权结构)以从事重工业的国有企业为主,东北地区国有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数值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有资产比重如此之高,经济发展却持续走低,为什么?这表明东北国有企业的根本矛盾是活力不足、效益不佳。基于这个深层次矛盾,我认为,必须增强国企活力。
2016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有两个亮点。一是明确提出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二是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应切实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精神很明确:民营经济需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需要“增强活力”。然而,经很好,念得准不准呢?调研中,我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仍沿袭旧的思路,相关文件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
二、“僵尸企业”要妥善退出
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的另一个焦点,在如何对待国有企业中的某些“僵尸企业”上。我的思路是,一解决“产”,二解决“人”。
“僵尸企业”这个提法不太准确,如果所说“僵尸企业”真的成了“尸体”,“寿终正寝”了,也就没什么问题了。但关键是它没有成为“尸体”,而是继续以活体的形式存在,还要给它“输血”“输氧”。
2015年7月至8月,我调研获知,仅东北的地方国企就有好几百家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达数百亿元,其中不少属于“僵尸企业”。对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显性”的国有资产流失,而忽视这种“隐性”的国有资产流失。建议在下一步实施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保人不保企”“淘企不淘人”的方针:第一,对于这类企业坚决不保,该拔掉输血管的拔掉输血管,不能再优柔寡断;第二,对于相关企业员工,要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三、民营企业需做大做强
据我调研,东北地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尽管有些很好的民营企业,但总体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很不理想,应以放宽基础设施领域为突破口,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近年来,民间投资形势严峻,全国增速大幅下降,东北地区情况更是不好,如何推动民营经济涉足基础设施领域是当前有待思考的问题。目前有些基础设施部门的民间资本投资只有2%左右。当然,这不仅是东北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问题,但在东北地区,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因此,在国家加大力度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形势下,应尽可能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尤其在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走进来,积极参与。
四、加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
就开放来说,东北是前沿。我认为,应该全面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从东西南北几大方向进行拓展。我曾在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的天福街上,看到历史上唐朝到渤海国丝绸之路的石碑标记。唐朝到渤海国的丝绸之路,不仅到东北,而且可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日本海等。在研究东北地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时,可从这些方面进行拓展。
同时,建议打造东北另一条对外开放大通道――“满集大通道”。2016年7月,我到吉林南部做实地考察,看到从集安出境可到达朝鲜的满浦。建议打造满洲里至集安(对面是朝鲜满浦)的通道,由中俄边境的满洲里经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长春、四平、通化,到集安,形成一条“满集(或满满)经济带”,将俄罗斯、蒙古国、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等贯通起来,以此经济带为纽带,可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融入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中。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中改院学术委员、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