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正文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增长动力切换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中,有多种风险、挑战和机遇并存。而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寻求新机遇、新投资,也成为每一位慕名而来的听众急切想了解的内容。
讲座中,曹远征教授从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分析切入,详细解读了新常态下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股市、楼市及黄金市场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在新能源、移动互联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低成本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他指出,由于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孕育,改革红利逐步释放,这些都在为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积蓄力量。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形势,曹远征教授还明确了“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重点发展服务业;内外需共同扩大,重点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途径是增加居民收入。”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中国经济为什么会下行
在中国季度GDP走势图中我们知道近两年来中国经济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个下滑过程超过了我们的估算,提前下滑并且持续时间之久。曹远征教授表示下滑时间如此之长,已不是周期性变化因素,而是结构性变化。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中国的出口面临挑战。次贷危机后,美欧经济短期难以重回依靠资产泡沫和过度负债拉动需求增长的经济模式,加上中国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中国经济已经很难回到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再充裕。 从1996年到2008的走势图可以看出,外出农民工人口数随年增加,但是乡村青壮年人口呈现随年递减,外出农民工占乡村青壮年人口的百分比呈随年增长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充裕。
技术进步更为迫切。毋庸置疑这是一个科技时代,我们所依赖的科技与生活更加木不可分,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生活的进步,社会就会退步。
人口红利消失。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
节能减排大趋所势。目前中国还在重化工业阶段, 能源的需求在加大,全球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不是轻易解决的事情。
全面深化改革改变着中国经济的传统增长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投资意愿与投资能力都受到约束。这决定性地改变着中国经济投资,尤其依靠政府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从而改变了经济周期。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表现
在谈到中国现当前的经济表现时,曹远征教授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动力切换增长平稳,物价继续低水平运行,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贡献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明显放缓,未来仍将有所回落,货币与信贷:总体运行良好,增长平稳。金融市场:货币市场整体稳定,股票市场仍有上行动力。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的具体内涵,总结起来就是“九个变化、四个转向”。 曹远征教授作了详细解说。
“九个变化” 分别是: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变化;投资需求:传统产业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变化;出口和国际收支:低成本比较优势向培育新比较优势变化;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产业结构面临优化升级,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劳动力成本低变为人力资本质量、技术进步和创新;市场竞争特点: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变化;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全面刺激政策向发挥市场机制变化。
“四个转向”分别是: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曹远征教授明确指出,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7.7%,新增就业1310万。平均每个百分点的GDP 新增就业为180-190万。2014年,中国政府规划新增就业1000万。这意味中国经济维持6%以上的增速,就可满足充分就业。而目前经济运行状况表明,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7.5%左右。
2012年底,中国政府性债务占GDP的比重为39.43%。这低于60%的警戒线。同时中国政府债务基本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有实物资产形成。影子银行的融资同样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他们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期限错配。用过金融工具纠正期限错配,将会极大地缓解风险。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趋势与人民币国际化
曹远征教授就此作出总结和展望,他表示自2009年7月人民币正式用于跨境贸易结算以来,增长迅速。目前对华贸易的23%已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但这还是双边的。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取决于多边化的进程,即第三国使用人民币。这有赖于人民币在国际投融资安排上的使用
以香港为代表的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投融资安排上的使用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加速着大陆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这一进程初步呈现为先以人民币开放,进而实现人民币全面可兑换,这构成上海自贸区试验的基本内容
这一进程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了条件。当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国际使用人民币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提高。上海作为人民币的本币中心,其金融功能自然辐射全世界。上海有望成为中国的纽约,而香港则成为中国的伦敦。
随着人民币走向全面可兑换,人民币将加快进入非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具有储备货币的功能。而要使这一功能稳定化、持续化,有赖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在早期阶段,首先表现为亚太地区经济金融合作的机制化,即通过金融安排,扩大第三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