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天下人格与天地人格

作者:佚名发布日期:2016-10-21

「国学知识:天下人格与天地人格」正文

关于人格哲学的问题,追溯原始宗教及夏商文化就可发现,华夏民族经历了一个祭祀帝神的漫长时期,而借此肃穆的祭祀礼仪活动,最终不仅没有委身于观念中的帝神,反而积极培塑了自己的心灵品质和精神体验,使得中国近3000年以来构建人格中心的传统文化成为可能。

古代人格

古代人格

"人格"一词在西方文化体系中,不论是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表演,还是近现代的心理疗治,本质上都是以案例标识个体与社会的紧张关系;而这个术语在19—20世纪之交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旋即融入"中学为体"、万古常新的文化血脉里,成为与"德性"一词相衔接的,标识人类生成意义上的终极性概念。如蔡元培立于"健全的人格"倡导新式教育,这种面向未来的健全人格与冯友兰会通传统的理想人格都表达了中国文化语境下对人格的基本理解:人格即人在属人的向度上的积极完善和拓展生成。

古代先哲理解的人格

古代先哲理解的人格

人格所内含的开放性与建设性、体验性与超越性特质早已为中国先秦哲学所关注。从厚重凝练的经典文献可知,素以践行为本的先哲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直观眼前的天下之路,一是引领内心的天地之道。相应在人格涵养的意义上,可名之曰天下人格与天地人格。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