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生活:8月16末伏日需注意什么呢?」正文
立秋只是进入名义上的秋天,气象学以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降到22℃以下作为秋季开始,按这个标准,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各地天气还是很热的,人称"秋老虎",所以传统历法规定,三伏中的"末伏"必须在立秋之后,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末伏是8月16日,那么末伏日需要注意什么呢?国学生活来告诉你。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即立秋头5天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因为这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了;中5天,大地上早 晨会有白色露水产生;后5天,蝉也开始鸣叫了(古人认为蝉感阴而鸣,故称寒蝉,其声为寒声)。
末伏寒蝉鸣
元稹的诗把这三种物象都写了进去,还写到了七夕的牛郎织女。 至于"一叶惊心绪",古人认为,一到立秋,梧桐树就开始落叶,甚至这还成了立秋的象征。
据记载,宋朝时国家有"迎立秋"仪式:立秋这天,皇宫里要把栽在盆 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百官到场等候,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这时,梧桐会应声落下一片叶子。因此还留下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成语。
按传统历法,立秋是七月的节气。但按公历,立秋一般在8月7-9日之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35°。今年立秋交节时刻是8月7日9时53分,而末伏是在8月16日。
先来看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叶落知秋
这时,农事也进入秋收的准备阶段,民谚有"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说法。
不过到了立秋,火很快就要克不住金了。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因为人们在夏季酷热之时,常损耗过多,立秋时人们的食欲会逐渐好转,在这末伏天中,则可以吃一些炖肉、烤肉、红烧肉等,补一下由于夏天苦夏造成的营养不足。
不过,末伏这段时间具体要注意什么呢?
由于苦夏的煎熬,有"入夏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这时人们脾胃普遍较弱,所以不可大补,只能小补。同时,养生要注意调理脾胃,多食用清热、利湿、健脾的食品,使体内的积存湿热排出,以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